本版导读
路过钦州
董治顺
钦州,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它的知名度也就自然无从谈起了。
然而,世上许多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钦州的崛起,便是一例。1988年,钦州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地区,时间刚刚过去了5年,这里便以惊人的速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钦州,正在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今年元旦刚过,笔者有幸随一群报社的老总、记者去北海考察、采访。汽车路过钦州时,映入眼帘的是滚滚尘烟,随处可以看到建设工地、筑路大军和正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层建筑。我们利用休息和吃饭的时间,抓紧进行了访问、交谈。
钦州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面向东南亚,南临浩瀚的北部湾,北与广西首府南宁接壤,东与北海相连,西南与越南仅一河之隔,是我国大西南出海的咽喉要道。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将钦州港建成仅次于广州港的南方第二大港。他这样写道:“凡在钦州以西之地,将择此港以出于海,则比经广州可减400英里。通常皆知海运比之铁路,运价廉20倍,然则节省400英里者,在四川、贵州、云南及广西之一部言之,其经济上受益为不小矣。……所以直接输出入贸易,仍以钦州为最省俭之积载地也。”
时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孙中山关于建设钦州港的宏愿,仍然是钦州人的一个梦幻。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先生英年早逝,中国大地战争不止,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印支半岛和中越边境又先后燃起战火,人们无暇顾及港口建设;从主观上讲,人们深受“以农为本”思想的束缚,身处沿海,却不认识海洋开发的重要,不知道靠海吃海的优越,结果长期形成了有海无港、有港无船的封闭落后状态。
自1984年起,钦州人也曾效仿过开放地区的做法,引进外资,加快建设。可是到了1991年,整整8年,才凑凑合合引进了400万美元,还不及广东、海南兴建一座工厂的零头。他们哪里知道,洋人也精灵得很,也懂得中国流传至今的“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古训,人家才不会轻易把大把大把的票子扔进“进不来,出不去”的“死胡同”哩!
严酷的现实,逼得钦州人终于找到了振兴钦州经济的钥匙:以港兴市,开发海洋,建设港口。1992年8月1日,钦州港两个万吨级起步码头奠基开工,到今年1月16日,仅仅五百多个日日夜夜,便已胜利竣工,正大启用。至此,祖国大西南的人民真正找到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至此,钦州人圆了孙中山70年前所做的南方第二大港之梦!
港口动,财路通。码头开工的当年,就引进外资450万美元,比前8年引进外资的总和还要多。第二年,又有2400万美元到位,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向钦州投资了10亿人民币。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钦州人有了自己的港口,就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93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2%,工业总产值增长55%,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例超过20%。
如今,钦州人的眼更宽了,心更大了,劲头更足了。从农、林、矿,到路、电、邮,全面开发,全面起飞。他们虽然比沿海其他开放地区起步晚,但决心用更快的速度赶上去,尽快将昔日的渔村小镇变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变为通往东南亚的门户,让祖国南疆的这颗新星升得更高,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