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徐帆:一只羽翼日益丰满的“九头鸟”
文·图/伊夫
当我们知道徐帆这个名子的时候,是她在和葛优搭档拍电影《大撒把》之际。那时她才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久,形象的比喻是还未长翅膀的雏鸟。我们民族有句俗话:“有瓜就不愁长”。果然此言有理,没两年的功夫,那只来自湖北武汉的“九头鸟”,就迅速地疯长了起来。
人艺的话剧舞台和电视、电影几条道上,徐帆都同时进军。可谓全方位、立体的发展,《红白喜事》里她演一个河北的村姑;《鸟人》中摇身一变又饰一个进城不久的小保姆。由于有话剧的基本功,她的台词功力极大地帮助她促住了机会,成全了她的一桩桩好事。电视剧《的哥》、电影《人猴裂变》《棺材铺》等等。真让她数全了,她还真就没那本事了。“反正是没闲着,但到底演了几部,我可记不准了。”仅仅两年光景,她就塑造了大大小小近10个角色。在她的艺术档案里记录了一连串的“辉煌业绩”
想当初,她要报考艺术院校时,身为楚剧演员的父母并不同意女儿继承父业。可这个一肚子鬼主意的丫头,就敢偷走户口本自作主张地选择自己的未来。真是有志不在年高,那一年她才7岁。没料想,湖北艺术学校很快就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家长见生米已然变成熟饭,只好也就顺水推舟由她去吧。
先学3年京剧;又到武汉话剧院学4年话剧,1988年,楚天已容纳不下这只翅膀变硬的九头鸟了。徐帆飞到北京,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
来到北京,她发现:已坚硬的翅膀在新的环境里,必须重新脱胎!过去大大咧咧的徐帆变得沉默寡言了。她在期待着新生,她在暗地修炼自己、塑造自己。学校学习期间,她就开始了舞台的实验,《海鸥》、《舞台上的真故事》初战告捷。
沿着长长的奋斗足迹,徐帆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前行着。直到今天,北京人艺推出的新剧《阮玲玉》,女主角就交给了徐帆。虽然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花几个月的宝贵时间演一出观众很有限的话剧似乎得不偿失,但从艺术的的角度上看,主演这么一出大型的话剧,对一个年轻的女演员真可谓“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为了饰演好那个才貌双全却又痛苦的女艺人,活泼、开朗的徐帆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进入那个最终走进绝望的女人的内心世界里。很长一段时间,徐帆身居简出,自我封闭起来,寻找孤独的感觉。当你再见到她时,就会发现她一下子又长了几岁。依然是青春的脸颊上平添了几许忧郁、几许苍凉。
于是,艺术老前辈们就指着这个小丫头说:这只九头鸟的羽毛要丰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