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远行
始料未及,大儿子远去桂林求学之后,16岁的小儿子会身着戎装,填补了我家几代人中的一项“空白”。
与姐姐哥哥相比,小儿子属于“调皮捣蛋”的一个。按说,他出生的年代要比哥姐优越一些,起码在生活水准上要高出一筹。但他却没有珍惜这些,或许压根就无此感受,所以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学习成绩并未扶摇直上,反倒在小学和中学的几年里,成绩再未打破第一次考试时的个人“纪录”。
在三个孩子中,他是我花费精力最大的一个。辅导、督促、检查,我不知把多少个炎炎夏夜和森森冬晚贡献给他,可他的学业成绩从未使我顿感荣光,相反,还经常受到老师的“亲切会见”。也许缘于没有扎实的功底,小时候的他就很有几回让人啼笑皆非。记得一次去看电影,人多票少,他拿着票左瞅右瞅,忽然说:“票上印着‘当场有效,只跟(限)一人’,刚好让我跟着去。”姐姐和哥哥对他读错的字忍俊不禁,他却象吃了冰淇淋似的高兴。还有一次,去一个旅游点参观游览,里面戏台的楼梯口竖着“禁止登楼”的牌子,可他看后偏说:“不让登楼,我非要登(蹬)一下不可。”说着就用脚“蹬”了几下。他的无知和调皮真使人哭笑不得。
我常弄不明白,他身上怎么没有老爸我吃苦的遗传基因?须知老爸是在有了他们三个之后还荣幸地学了一回高等数学。平时,你向他们讲述父辈以及父辈的父辈的艰苦情形时,他们总是不屑一顾地说“那是从前!”其神情和语态,似乎你讲的是远古洪荒时代的天方夜谈,与他们毫不相干。
不知从何时起,儿子的头发越来越长,而且还是中分。这种“头势”,50年代电影《党的女儿》中的叛徒马家辉,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因而总也看不顺眼。可儿子却朗声回答,这是“富城式”。我自认还不至于落伍到连四大天王也不知何许人也的地步,但不分扁头圆头、长脸方脸,中学生一律“郭富城”,好看么?
很多问题,见解不同,这大概就是“代沟”。
当然,小儿子除了学业欠佳,并非一无是处。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这些话还常见于操行评语。的确,他对自家的事不大关心,却常愿到别人家“义务劳动”。他小小的同情心也颇让我感动,只要有衣衫褴褛者讨乞门前,儿子在就不会让他(她)空手而归。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孩子们大都带着吃的,老师后来对我说,你儿子让人是实心实意的。这些话让我着实高兴。
儿子就是这样,在让父母欢乐和忧虑的交替中悄然长大。有一天,儿子郑重地说出了要去当兵的愿望,我总觉得他正是读书的年龄,但他主意已定,我也莫可奈何。穿上军装的那天晚上儿子失眠了,可他哪里知道,老爸已为他多少次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分手那天,看着军装包裹着满身稚气的儿子,我实在止不住盈眶的泪水——连我都吃惊我的失态和脆弱。
儿子已远行。我不知道他是否还记着我要他坦坦荡荡做人,磊磊落落做事的千叮万嘱,在我来说,已经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非常欣慰,我已收到儿子入伍后的第一封家书,虽然300字的信里至少有6个别字,但他置身于一个温暖集体的满足,还是让我激动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