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偶得
张绪田
近读史书,发现古人对人浮于事的“官冗”之弊论述颇多。虽历史沧桑,但今天读来,仍有令人深思和借鉴之处。
官冗弊多
在我国宋代,官职冗滥,虚职虚位很多,一个小地方往往五、六人同供一职,一个小邑常常数人同任一事,这种“十羊九牧”、职浮于事的官冗现象,不仅职责不清,贻误公务,而且还必然导致“官冗于上,吏肆于下”的局面,哪能“国得而不贫,民得而不病耶!?”针对这种官冗积弊,当时的大文学家杨万里在《冗官》中提出:“宁以事胜人,无以人胜事。”他在这里所讲的“事胜人”,就是“数事而任一官也,以一官而任数事”,这样官少了,大家都感到“官必有职,职任其事”,“日无余暇,而身无余力,心无余思”,哪有工夫去思考一些歪门邪道的事情呢?他的这个观点,虽有点偏颇,但对官冗之弊却是一针见血。
省官当省事
官冗,就会无事生非,滥发号令,使下边“莫之适从”。要解决这个问题,晋代荀勖说:“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他认为,汉初由于省事,“清静画一”,实现了省官,“光武并合吏员,县官国邑裁置十一,此省官也。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减天下吏员,正始中亦并合郡县,此省吏也。”他认为后汉光武和魏太和年间所以能做到省官,就在于首先省事,“今必欲求之于本,则宜以省事为先。”古代的“省事”,就是指减轻徭役,与民休息,集中力量搞农业生产。当然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与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根本不能比拟,但其“为政简易”的精神,仍有可资鉴之处。
为官择人
机构和职务的设置,必须从工作的需要出发,不能因人设事。这个问题不解决,机构就精减不了,所以,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选配,只能根据工作的需要,然后配备合适的人选。宋朝的许应龙在《减冗官疏》中说:“为官择人,则官虽简而常若有余。为人择官,则官虽繁而常若不足。”也就是说,设多少机构,配多少官吏,只能根据客观实际需要,倘若因人设庙,因人设职,必然会造成官冗吏滥,“侥幸之门既开,奔竞之风滋炽。”只有“为官择人而不为人择官,则各称其职,罔事不举”,才能抨除“跑官”和“冗滥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