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5月03日
头版
01

在岩石中耕耘的苏犁

苏犁,地矿部西安地矿研究所副研究员。名如其人,她的话语中的确透着那种“犁”的精神。当扯起地矿专业话题时,她眉飞色舞,如同时髦女郎论及时装、首饰与美容时的那种热情,如数家珍,娓娓而谈。

地质工作充满着诱人的浪漫色彩,然而,这诱人的浪漫色彩却是由一笔笔艰苦磨难的原色相调而成的。苏犁从事的是“岩石学”和“包裹体地质学”研究,属于地矿科学基础性研究工作。其工作内容分室内外两大部分,室外工作也叫出野外,进行地质路线考察、地质坡测制、采样等宏观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室内工作主要是对野外地质调研成果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宏观时,可探测苍海桑田的巨幅迁徙演变;微观中,可观知数亿年前乃至更久远年代形成的积岩中所含的各种元素微粒。但是,工作区域不是沙漠戈壁,就是深山高原,所到之处的共同特征是:环境险恶,人迹罕至。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人们一旦对某事物产生热爱,就会把这种爱转化为一种事业。位于青海高原的祁连山上有一个地质考察点,名叫玉石沟。这不是平常概念中的沟,它是海拔4700米的高原之沟。这里山高缺氧,空气稀薄,经年积雪。这里静卧着著名的古生代蛇绿岩套及变质橄榄岩体。冲着这些岩石,苏犁和她的同事们以生命作赌,攀了上去。高山反应,使人走不了十步就得停下来喘息,头上的太阳穴处突突直跳,甚至感到眼睛珠子都要向外迸出。她们用带子将头紧紧扎住,以减轻这种痛苦的跳动。在这里,即使静静地平卧在床上,脉博每分钟都在100次以上,连晚上睡觉都非常困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依样进行野外测制,照常采集石样;就是在这个地方,苏犁首先发现了侵位地幔橄榄岩体中“富CH4流体包裹体”和“初始熔融硅酸盐包裹体”。这一发现对深入讨论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和流体在地幔环境下的性状等地质基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理论一旦与大自然成功结合,就会给人类带来财富。地处秦岭山脉的陕南洋县毕机沟,早在50年代就探得储有钒钛磁铁矿,但计算储量不足,不具开发条件。面对前人的结论,苏犁不唯书不迷信,1992年经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她发现了新的含矿韵律旋劻单元,重新明确划分了含矿岩系,确定了成矿的有利区段。经西冶地质六队实地作业,结果表明:新发现矿体数个,新增加钒钛磁铁矿储量数千万吨,总储量上亿吨。该矿现已列入国家正式开采计划之中。

31岁,正是女性刻意妆扮、展昭风彩的季节,而苏犁却在这个人生季节里刻意追逐着深藏于僻岭之中或孤卧于荒漠之岸的那些岩石、那些地幔岩体中的包裹体

从1987年至今,苏犁共有10多篇科研论文在有关刊物和学术会上发表、交流;两篇论文分别获得地矿局和西安地矿研究所青年学术交流三等奖;参与撰写的一篇论文获国家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她被首批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最近,又被西安市总工会命名为“技术业务女能手”称号。

问到为什么对地矿基础科学这么感兴趣,她说:“因为这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学问。你可以在前人的成果上继续发展、拓宽;也可以去探索去发现,总是在为了新的东西而奋斗着,虽然说苦一些、累一些,但很值。”这不正是“犁”的那种精神吗?

苏犁,愿你在地矿基础科学这片诱人的田野里,“犁”得更远,“犁”,得更深。

本报通讯员 申全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