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5月03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西安学车热 “佛骨经济”窥秘 洋打工潇洒走华夏 邮票市场 图片新闻 一双白鞋的故事 晚年乐 并非神话和传说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佛骨经济”窥秘

——法门寺布施款一瞥 邵文海

自从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重见天日,这座唐代的皇家寺院更是一下子成了在全世界都有着相当影响的佛教圣地。港澳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甚至大洋彼岸的朝拜者、旅游者接踵而至,国内香客、旅客更是长年不衰,以至形成了一个颇有特点的佛骨经济。

处于佛骨经济之涡内圈的当然是法门寺寺庙直接收入。由于国家实行“以寺养寺”的政策,寺庙收入不上缴,不纳税,有关这些收入及其使用,便一直笼罩着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最近,笔者在寺内采访,算是初步撩开了其神秘帷帐。

在法门寺经济中,最神秘、严肃,使局外人难以想象,且最能体现法门寺管理特点的,是功德箱的管理。

功德箱收的是香客、游人的零星捐赠,正因为其零星,又无记录,管理便极严格。两位知客僧人只能看管,无权也无法动用。功德箱的钥匙由出纳保管,但出纳无权开箱。开箱权由会计执掌,淡季每十天开一次,旺季每七天开一次。开箱的过程是这样的:由会计从出纳处领出钥匙,与保管员、两位知客僧四人当面开箱,会计开箱后即退居一旁,监督保管、知客等三人收钱、装袋,锁好箱子后又监督三人将钱袋送至监院静一法师房间;然后点款,点款时至少有十人在场,由出纳牵头共同清点、清理、扎捆;最后开出三联单入帐,帐上须载明某年某月某日开启功德箱收款多少等等。在这些手续完成之前,任何人不得离开房间。

每日下午,当地银行就准时来寺内上门收存。由于僧人们年龄多偏老,且点钞不熟练,银行重点时偶尔会发现有误差。寺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属少量误差可以原谅,如量大则必须追查。幸好,一般也就是差个一元两元,最多的一次也只七元;倒是有几次长钱,最多的长了几十元。

布施是香客的大额捐赠。与功德钱相比,布施的管理相对简明。因为香客捐赠布施的场面比较庄重,客堂的知客僧人须当即开出两联单,写明日期、数目、经手人,还要写明捐赠人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等。有此手续,经手人即使有私心也无法作弊。最后,由知客僧向出纳交款。

僧人、居士们可以讲出不少有关布施的轶闻趣事。

1992年春季的一天,西安某厂与港商谈成了一个合资项目。港商有个愿望,想把合同签字仪式放在法门寺。在佛骨跟前签字当然是为了表示双方的诚意,有对神盟誓之意。于是,双方乘车从西安浩浩荡荡而来,在寺内摆开桌子,签字、鼓掌、握手、录相,煞是热闹,又煞是庄重。临走时,他们特地上布施一万元,似乎是付给释迦牟尼的一笔公证费。

去年夏季一天傍晚,寺庙已关门,一对澳门夫妇却从西安赶来,一再恳求要下地宫瞻仰佛骨。鉴于对方远道而来,第三大又要离陕,寺院破例为其晚上开启地宫。澳门夫妇连称“三生有幸”,走时索去了寺庙的银行帐号,称他们身上未带现金,回去后一定将布施汇来。一月后,三万元人民币果然从澳门汇至法门。

布施、功德与门票是法门寺收入的几个大项。有此几项,法门寺只要三门(庙门、地宫门、博物馆门)大开,现在每天就有近万元的进帐。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之,大概是不过分的。

有巨额收入就有巨额支出。支出主要用于寺庙建设。寺内正在修建的大雄宝殿已即将花至400万元,这还不包括殿内由美籍华人夏荆山老先生独资捐修的十几尊金身佛像(估计仅此一项就需30多万元)。在法门寺雄心勃勃的重建计划中,还设计有藏经楼、钟楼、鼓楼、舍利阁、碑廊、陪房等,估计全部工程完工需30001万元左右。

法门寺如一座金山,但处在金山上的僧人,每月只发50元单钱(相当于工资),即使是主持澄观、监院静一这样在全国乃至世界佛教界都已有影响的名僧也只有100元。两位法师原来不收单钱,因为用不着,后考虑到自己不拿别的僧人便也不好拿,方才接受。曾有港澳香客给每个僧人发放布施几千元,但施主一走,所有布施都交了公。

单钱虽只50元,寺内僧人、居士却并不清闲。除繁杂的日常事务外,寺院还在山上租种过几年地,四年时间,27亩地共产小麦万余斤、油菜2000余斤、土豆7000余斤,加上在寺内开辟的2亩菜园,基本上解决了当时寺内的吃粮吃菜问题,节约了大量开支。

“农禅并举”,这是佛教传入东土后所形成的“中国特色”。实际上,在一个长达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这个“农”字早就包含着“经济”之义。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今天,作为现实生活一分子的僧人,也应该理直气壮地把寺庙经济搞得红红火火。在这一点上,班禅大师驻锡的西藏札什伦布寺早已走在前面。幸好,一枚佛骨也给法门寺带来了机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