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增强实力互助互济建立健全社会保险
我省送温暖工程初具规模
本报讯 我省各级工会扶贫帮困变过去单纯的补助救济活动为综合开发“造血”、互助互济自救,职工互助补充保险等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工程,积极为企业分忧,为职工解难。
去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停产半停产企业面扩大,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一部分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生活发生困难。面对这种情况,省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要把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作为工会的首要任务之一来抓。为此,各地、市工会一方面在原来办实体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另一方面采取技协技术扶贫、对危困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介绍客户、帮助销售产品、组织劳模开展厂际之间的富帮穷、大帮小结对子等切实可行的办法,帮扶亏困企业和困难职工。铜川市总通过自己创办的铜工城市信用社,帮助46家企业走出困境;西安、宝鸡、咸阳等市也分别采取“结对子”、“职工之家”互助、通过职、工技协和劳模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攻克技术难关,帮扶亏困企业和困难职工度难关。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结成154个帮困对子,双方合作新增产值6561万元,实现利税1023万元,有1万多户职工脱了贫。
各产业工会则结合本系统实际,重点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方面下功夫。铁一局、西铁分局等工会采取行政、工会、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了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基金,用其利息开展了伤残、医疗、死亡保险项目,实行大病医疗统筹,减轻了企业和职工的经济负担,深得行政支持和职工欢迎,职工入会率达100%。西铁分局还开展了扶贫贷款项目,每个困难职工可享受1000元贷款,期限一年到一年半,使帮扶的困难户脱贫率达到90%。省教育工会在农村建立各类扶贫基金会2151个,筹集资金329万元,开发养殖、种植、加工项目40余种,使44448户贫困教师家庭得到扶持,脱贫率达69%。长安县教育工会建立了教职工医疗互助储金会,解决了教职工的大病医疗和长期拖欠教职工医疗费问题。
全总和省总“送温暖工程”电话会议后,各地、市、产业工会纷纷制定规划,有的地市已建立了工会主席联系亏困企业制度;一些产业工会制定了职工困难标准、筹集资金建立扶贫基金会等。整个扶贫帮困送温暖正在向“治本”上深入发展。 (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