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有关”泛滥也是灾
最近,一同行告诉我,他参加的一次采访活动,记者有十多人,途中层层加码,到达采访地时,陪同的“有关人员”已增至100多人,小车达20余辆。如此浩浩荡荡,不要说难以深入采访,仅应酬招待的开销就够吓人的了。
其实,此类现象比比皆是,不论在现实生活里,还是新闻媒介中,“有关”这个词可以说无所不在。开张运营要请“有关方面”光临,出门办事得找“有关方面”打点,招待客人罗汉请菩萨,发奖金你有我有大家有……但是真到解决问题时,这“有关”又成了推诿踢球的潜台词,家家都“有关”,谁个也不管。一个批文盖几十个章,一个问题在机关一两年转圈圈的怪事,隔三岔五地总会碰得见,总之,有利可沾,那八竿子打不到的也成了“有关”,真要干起事来,这些纷至沓来的“有关”又变成了无关。
看起来,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个机制和作风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首先要精减办事机构,健全和落实责任制。能一个部门管的就不要设几个部门管,需要几个部门协同办的也要分清主次,明确责权利,不要动不动就来个“有关部门”,谁也有责任,谁也不担沉。二是要切实改变作风。这几年轻车简从喊的不少,但形形色色的检查团、评比会却越来越多,而且所到之处层层招待,级级陪同,既助长了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又为那些“白相人”“笊篱客”吃公捞油水开了方便之门。三是要更新观念。过去,我们有一个习惯,干啥都要来个“人人”。有些事确实要靠大家办的,但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具体岗位和特定职责,还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好。谁的工作干得好就奖谁,谁的工作出了问题就打谁的板子。搞平均主义,人人有份,既激励不了先进,也惩治不了懒汉。
由此可见,少点“有关”,多点落实,不仅有利于克服推诿扯皮的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是防腐治乱,堵塞不正之风漏洞的一项重要措施。
(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