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全面客观看待经济形势
□周忠群
当前,全国及全省的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比去年这个时候好得多。在去年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今年全面推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框架,出台几项大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平稳出台,是在银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生产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适中,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这种大好形势,我们要从全局高度去全面分析,深刻认识,说服群众,消除疑虑,团结一致,克服暂时困难,争取新的胜利。
要深刻认识今年推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措施的深远意义,不能把改革中发生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看得过重。财政、税制改革是今年的最大改革措施,各地都能从自觉维护大局的原则出发,保证了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财政征收出现了上升局面,国库券发行量超过一千亿元,大大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实力。在去年整顿金融秩序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保证了中央银行独立实行货币政策,控制住了货币的过量发行,使金融状况大大改善。外汇体制的改革,把两种汇率并轨,使外汇储备大大增加汇价保持稳定,我国的外汇地位已从12位升到第8位。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今年贸易额要达到2000亿美元,我国的贸易地位已由第13位升到11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总之,今年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是快的,解决了很多难题,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改革措施出台以来为什么通货膨胀反倒厉害呢?首先应该看到,现在物价指数增长过高,不是改革的结果,而是1992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过分扩大投资规模,过分扩大货币发行,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加之,1992年以来放松了农业,引起了粮价暴涨,带动了其他物价的上涨。其次,税制改革,有部分企业因增加税收,而又不愿意自己消化,于是就乱涨价。另外,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减弱,物价机构取消了,市场物价监管工作也放松了。前一阶段,各级政府继续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控制货币过量发行,控制消费基金的膨胀,加强市场和物价管理,全力以赴控制物价指数上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要充分估计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度的新阶段,而不能把前进中的问题看得过重。两年多来,我国的面貌确实有很大变化,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增长13%,即使在亚洲“四小龙”发展历程中,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在全世界经济普遍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的形势应该说是很好的。尤其是基础设备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去年共修建铁路2500公里,发电装机增加1400万千瓦,程控电话增加1000多门。吸引外资在1992年110亿美元的基础上,1993年达到170亿美元,说明我国的投资环境已有很大改善。两年多来,改革开放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比过去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步伐大得多。但是,在前进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在某些方面和地区有过热现象:一是房地产热,二是开发区热,三是股票热。这些过热现象已在去年7月份引起全党的重视,采取了果断的调控措施,并得到了纠正。
要充分估计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难度,但不能否认国有企业的作用和进步。多年来,随着企业法和转换机制条例的贯彻落实,企业的外部环境在大改善;一些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国有民营、与三资企业“嫁接”等经营方式,使企业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国有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职工生活。当前,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亏损现象存在,一部分工人对此不满意,他们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应有的实惠,相反利益还受到了损害,对改革表现了冷淡和不支持态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怎样看待今年以来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大现象呢?一是企业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后,许多原来的利润进入了成本,如贷款利息进入成本,折旧率和福利费提高了,长期的坏帐呆帐进入成本,利润就减少了,原来帐面的盈利也就变成了现在帐面的亏损。二是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把一些县、区、街道办的企业也都统计在全民企业范围内,大多数又是亏损的,就大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亏损比例。三是现在国有企业比重已从1991年的54%下降到48%,一些好的国有企业大多数变成合资企业,剩下的是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因此,国有企业的亏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今年主要是改善宏观环境,只有把宏观调控搞好了,才可能大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今后改革重点仍是搞好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