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尴尬
——来自农村的职工婚礼扫描
〇张继红
结婚可谓人生的一件大事。但是,企业中一些出身农村的“学生”,面对佳期却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窘相。”曾几何时,人情风、铺张浪费风日渐,有的人借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极尽奢华之能事,有的人还私下较劲、比阔,为这股不良风气推波助澜。这种攀比风无疑给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带上了枷锁,也使企业中的一些靠自我奋斗脱了“农袍”,进过高等学府的“学生”们,成了怀揣结婚证却难过婚礼关的尴尬人。下面且看某企业一些“学生”的婚礼情态:
婚事新办。这一族最为“潇洒”,他们夫妻一般均为“学生”,两人又远离各自的家,不存在照顾父母脸面问题,也就不在乎舆论怎么说。为了不给自己及家人增加精神和物质负担,干脆婚事新办,领了结婚证,自己挑选一个“良辰吉日”,用烟、糖将同事、朋友招待一番后,“家庭合作社”就宣告成立。有时在爱热闹的朋友怂恿下,新郎还会手持鲜花将新娘从女工宿舍花枝招展地接了过来,再举行一个简朴而又隆重的结婚仪式。既是婆家人又是娘家人的同事们放鞭炮、拍照、散发喜糖,他们忙前忙后,给婚礼凭添了几份喜庆。一阵热闹,众亲友散去,新郎新娘的午餐却成了问题,有人就到大食堂解决,有时,好心的“过来人”还会主动请这对“落难人”去“撮”一顿。大鱼夫妻就是其中的一对儿,在一天夜里,他们邀来亲朋,放一挂鞭炮就宣布结婚了,完全忘记了本地人必须在12:00以前接进新娘、放鞭炮的忌讳。在以后的日子中,小俩口不但恩恩爱爱、事业有成,而且还添了个大胖小子。阿威夫妇更超脱,“证”一领就大大方方的在一个屋里睡觉,一个锅里吃饭,有好事者报告了保卫科,经查证才发现人家是正二八经的夫妻。采取“婚事新办”的夫妇,一般都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但婚后的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而且多是单位的工作能手。
结婚“大逃窜”。采取这种方式的人,一般男方属“泥腿子”家庭,而女方多出身于“小市民”或很要面子。因男方没有足够的钱供婚礼铺排,女方家又不愿意在街坊邻居面前太掉价,致使小俩口怀揣结婚证却作不了夫妻,最后被迫走上了捉襟见肘的“旅行结婚”路。建华夫妻就是这样的,因岳母不同意婚事简办使婚期一拖再拖,拖得建华快无信心时,岳母一看接下去的几家婚事排场将一家大过一家,怕落在后面自己脸上更加难堪,就临时决定让小俩口赶快去“旅行”。已麻木的建华一看时间定的太近,顿时方寸大乱,手忙脚乱地置办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后就匆忙的作了新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亲朋将他们热热闹闹地送到火车站后,这对“新人”还不知目的地在那里。
死要面子活受罪。作为初出茅庐的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自己家庭不是殷实人家,在结婚时一般都不愿大操大办。要是出身农家的女“学生”出嫁,一切还好说,但要是碰上了男方穷而女方家又特别有的话,事情可就难办了。小勇就是这样的,父母供自己上大学已够不容易,况且现在仍有弟弟在上学,因此父母无余钱支持自己结婚。但是女方家就这么一根独苗,陪嫁上了两万元女儿还嫌爹妈吝啬,小勇为了顾面子,也为了日后不给妻子留下话柄而借了一屁股的债,小俩口风风光光地结了婚,安逸的日子没过几天,讨债的就上了门。勒紧裤腰带还债使花钱大手大脚惯了的妻子受不了,为了钱他们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媳妇动辄卷包回了娘家而公公、婆婆来了更无好脸色,死要面子的结果使这对夫妻婚姻关系岌岌可危。
我国《婚姻法》第七条规定,男女双方依法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婚礼,对于两情相悦又领了“证”的婚姻当事人来说,仅仅是一种社会习俗形式。婚事新办、婚事简办是党和国家一贯提倡的社会大好事,应该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但是,从工厂里最近几年的婚礼情况来看,小俩口知识含量越高,婚礼大都简朴,而知识含量稍低的人则讲排场的居多,互相攀比的结果反而给一些人造成了这样的错觉:讲排场成了正常,而从简办事反倒成了丢面子的事。企业中的“学生”一般是工作上的“顶梁柱”,因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面对结婚佳期,有人不得不摆出“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清高,有人却象躲避灾难一样东跑西窜,真让人心酸。什么时候,企业中的这些贫困的才子佳人们才能走出结婚的尴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