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8月27日
第2版
02

(白色消费)惊煞人

近年来,城乡中的丧事越办越奢侈。这犹如一股白色的恶浪无情地冲击着人们善良的心灵。其间的巨额浪费,使人闻之震惊!

以关中地区为例,仅灵堂的摆设,就有什么“童男童女”、 “金斗银斗”、“金山银山”、 “聚宝盆”、 “钱串子”、“莲花灯”、“车马人”、“葡萄架”等等。供品中除一般摆设有食品水果之外,有的竟将葫芦鸡放在供桌上。冥纸店里仿古式的纸蟒、花圈,新潮流的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真是名目繁多,古今参杂。笔者看到某厂由于经济效益较好,职工收入略有增加,于是便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职工家中有丧事,一般花钱都在3000元左右,是一个月薪300元职工的一年工资总和。高者竟达8000多元。笔者目睹过一个厂的科室领导死了,前来吊唁送礼的人川流不息。礼品中有送钱的,送烟酒食品的。仅花圈就摆了30多个。若按每个45元计算,就花去人民币1300多元。听说还为客人包席15桌,又花去人民币2200多元。灵堂停放3天,4个乐人迎魂、迎亲、迎饭。戏班子装起高音喇叭,通夜达旦地吹拉弹唱。其次,还有电影、录像助兴。附近居住的职工跟着几天几夜不能休息,活活受罪。送葬那天,大车小车十几辆,唢呐、哀乐响得惊天动地,鞭炮炸得泣鬼神,排成长阵直驱咸阳火葬场。在咸阳一个机械厂,一女青年因嫌丈夫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担心今后日子没法过,忧心忡忡,失去生活的信心,竟在夜深入静时,抛下半岁的婴儿,从6层高楼上跳下身亡。这一惨状,令人瞠目结舌,潸然泪下。可谁知这一女青年活着虽然没法过,死后家属却租了7辆一色的红嘉利小汽车,为死人送葬哀惮。知情群众看了直摇头叹息: “要把这些钱用来做生活费用,这二十出头的媳妇是不会跳楼自杀的。”

其实,作为靠工薪为生的职工的葬礼与农村一些富裕农民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咸阳某村一个老村会计死了,两个儿子凑钱一万多元,靠公路边搭起大戏台,请来西安大剧团名演员,红红火火的演唱了三天三夜,附近群众被搅得鸡犬不宁。

随葬礼的奢办,祭惮花样也在不断翻新。安葬后,要每隔7天祭奠一番,当地人叫“烧五七”,前两年小办,三周年还要大办;农历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一、“清明节”,农历春节,都要祭奠烧冥纸,送冥钱。

由于城乡丧事呈畸形发展趋势,所以从事“白色市场”人员也越来越多。西安某农村,有人正酝酿办一个一体化、全方位服务的“葬礼公司”。大到棺罩亭子、龙头凤尾、戏班子、民乐队,小到寿衣花圈,香腊纸錶,礼仪人等真是包罗万象。

丧事越办越大,越搞越奢侈,牵动了多少从艰苦中度过的老人的心啊!好多老年人,眼看物价上涨,用钱紧张,一再要求儿女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尽些孝心,死后不必大把大把地乱花钱。但为什么老人们的忠告听不进去。为什么丧事还要继续大操大办呢?究其动因,大致有3种情况: 茸一,为了尽孝,摆阔攀比。某张上初中时,母亲病逝,是父亲把他拉扯大的。张某不负父望,考上了大学,在外成了家,当了干部,手里有了几个钱,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倾其所有,荣耀家祖,花了—万元,为父办丧事。丧葬期间,用的小汽车多,来的客人多,而且级别高。喝的高级酒,抽的名牌烟。看到如此气派的场面,不少群众羡慕地说:“人家干部过事就是不一样。”

其二,为了面子,出于无奈。有的人讲“厚养薄葬”,不想用唱大戏、演电影,用钱买个“大孝子”,可经不起社会舆论的压力,什么“忤逆不孝”、“吝啬鬼”等等,为了避免活人之骂,只得咬牙强撑着大办。事后,债台高筑,叫苦连天。

其三,别有用心,求得心理平衡。有的人在世时,因种种原因,被人唾弃。死后,活人为死人翻案,树碑立传。封为“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有的还利用办丧事,公开“捞本”,以了心理平衡。如此等等。

据报载我国每年大约有700万余人去世,若以每人1000元的安葬费计算,就得花70亿元,再加上各种祭惮节日的花费,起码在百亿元左右,这对于一个还不富裕的国家来说,该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浪费啊!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不文明的现象,是一种愚人的行为。丧事简办,确实到了该大力提倡的时候了!

(胡勤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