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少帅”的魄力
——记省杰出青年企业家白积仓
1994年仲夏,白积仓和他的棉花公司,成为新闻媒介的热点。原因一语可蔽:白积仓从省城抱回陕西省杰出青年企业家的奖牌。
白积仓是渭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白积仓当之无愧。”到澄城棉花公司任职7个年头,白积仓凭着他精明、干炼、执着的气魄和追求,使濒临倒闭的公司焕发了青春,固定资产由112万增加到现在的1200多万,成为渭南地区乃至全省棉花系统的一颗明星。
1988年,当一纸红头文件把白积仓从县生产资料公司推到没有一分积蓄、没有一个平方职工住房的棉花公司时,这位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汉子,站在没膝的蒿草中,摸着封存已久、蒙土盈寸的设备,他的心碎了:澄城还有这样的“西伯利亚”?
拖着瘦弱的身子,揣一颗沉重而剧烈跳动的心,白积仓和副手黄西进每人拿出3000多元,安顿了没吃没住没营生的职工,接着便是铲草打扫检修机器。“救心丸”的神效使棉花公司的小院7天内神奇般地响起了隆隆机声!
当澄城35万人寻声回首棉花公司时,白积仓已在“严明制度,感情投入、以人为本、提高效益”的16字管理方针下,建立健全了包括学习、业务、财务、劳动等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的约束管理机制。
制度是企业得以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白积仓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好人和管好人。换而言之,就是要以人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说来你也许不信。刚刚挣下几个钱的白积仓,上任那阵独有的沉重心态这阵竟变得燃烧起来。他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先后拿出7万多元把18多名职工送到大专院校学习。3次从人才交流市场招引中、高级技术人才13名,聘请专家、学者、技师来公司授课指导40人次。
如此这般,贪婪求才,终于在白积仓的公司形成了一支懂经营、善管理、敢打恶仗硬仗的职工队伍。
有了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人才,白积仓所辕驾的澄城县棉花公司连续3年完成了棉花收购任务,受到省政府的电贺和嘉奖!可是面对成绩,白积仓倒夜不能寐了:单腿走路是吃力的。公司百十号人能靠棉花吃饭么?
现实不能不使白积仓的头上高悬危机之剑。针对棉花公司长期以来受到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供求关系的制约以及季节限制,加上澄城当地并不很适宜大面积种植、农民又不愿意在棉花上投入的实际,白积仓他们如果单腿在棉花上走路,或者扛着棉花包烦闷地奔跑,肯定是死路一条。
走老路、走别人的路、坐等别人修路不是白积仓的性格。
1989年,他投资18万元办起两个榨油厂,当年盈利10万!
1990年开办棉纱、网套加工业务,当年盈利7万元!
1992年创办实用菌厂和加油站,再次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还是这一年,他果断投资180多万元,8个月建成了映岳大酒店,当年又赚了7万元。
今年7月,又建成了银花宾馆,其总投资450万元。试营业一个月,纯收入就是20万元。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动作,大小仗一齐打,长短期经营并举,激烈壮观,战果辉煌。
人们从棉花公司不断膨胀的规模中和增加的财富中,感到了澄城棉花公司的力量,感到了白积仓这个“少帅”的魄力。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