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10月01日
第2版
02

热血礼赞

兰新复线,举世注目。英雄的筑路大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这条钢铁大道……

“爱玲,这水烫不烫?”

她带着遗感,带着眷恋,匆匆地走了。

正月初六,工友们在风雪中为她送行,在场的人泣不成声。

她叫赵爱玲,今年25岁。1992年9月,兰新复线刚开工,她和丈夫薛俊锋双双来到建设工地,分别承担技术资料和技术主管工作。夫妻俩虽说在一个队,但一东一西相距60多公里,十天半月也难得见上一面。小俩口为兰新复线建设立下赫赫战功,一处破例吸收毕业仅一年的薛俊锋火线入党,赵爱玲也被列为入党培养对象。

农历腊月28日,赵爱玲分娩的日子。从工地上回来的薛俊锋高高兴兴地携同爱妻走进了驻地医院。随着“哇”地一声啼哭,一个小生命降临人间。

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妻子因患上了可怕的血液病毒症,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一个小时以后,孩子也悄然离去…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薛俊锋无法承受,他发疯地用拳头猛击自己的头部;他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爱玲”的名字……

如果妻子在怀孕期间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如果听信父母的话回陕西老家去生产,早点回去,早点检查。然而,一切都晚了,这对大学本科毕业生全身心投入兰新复线建设上,就在她分娩的前一天,还挺着个大肚子上工地。

赵爱玲去世的第二天正值大年三十。除夕之夜,薛俊锋在电视机前端端正正地放了两把椅子,泡了一杯热茶,喃喃地说:“爱玲,你说过要看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我陪你看。你坐这里,我坐这里,咱们一起看。”

赵爱玲生前曾多次提出要穿一件红色羊毛衫,可从没顾得上进城买。火化那天,薛俊锋冒着风雪进城买回一件红色羊毛衫给爱玲穿上。换衣服之前,薛俊锋端来一盆热水给爱玲擦身。他一边轻轻地擦,一边关切地问:“爱玲,这水烫不烫?”

大喜的日子,新娘找不到新郎

1993年3月16日,是乔卫青、任婷这对新人的大喜的日子。可结婚的前一天,小乔还“泡”在工地上,当晚也没能回来。结婚那天,新郎仍无踪影,新娘找不到新郎,操办喜事的人也急得团团转,约定举行婚礼的时间一拖再拖。

小乔、小任两年前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兰新复线上马,他们从济青高速公路撤到复线工地,一个负责乌江堡至平原堡20多公里的35座桥涵施工;一个负责工程材料供应。黑河、新河桥施工,是全线“卡脖子”,工程,地质结构复杂,河道水流湍急,祁连山融化的雪水和雨水不断袭来,经施工带来很大困难。职工们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日夜鏖战。

中午时分,新郎风风火火地从建设工地上赶来,脸上、身上全是泥水,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这对新人在兰新举行了不寻常的婚礼。

回忆起结婚时的情景,小任眼里噙着泪花:“我们的新房设在乌江乡官寨村的原队部里,土墙上贴的红双喜字,还是一位临时来队的家属剪的,一张硬板床,一个大木箱,就是我们的新婚家当。” 

结婚不久,小任怀孕了。欣喜之余,小俩口决定去医院做了人工流产。队长马克林登门看望,说他俩为兰新建设做出了牺牲。对此小乔说:“尽管我是独子,这样做有点愧对年过古稀的父母,可我们毕竟还年轻。再说眼下工程施工正紧,哪能分心?”

是啊,他们放弃了双方老人让他们回陕西老家完婚的要求,也放弃了做父母的权力,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溶进了祖国的钢铁大动脉!

她抱起孩子亲了又亲,奶喂了一次又一次

26岁的邓春蕾,机械化公司兰新项目部的会计。谁能知道她随队伍来兰新复线工地之前,丈夫不幸意外伤亡没几天,不满半岁的孩子嗷嗷待哺

小邓料理完丈夫的丧事,把孩子托付给婆婆家,含着眼泪踏上了这片热土。

兰新建设,工程浩大。她白天忙于工作,可以忘掉一切,可晚上躺在床上,丈夫和儿子的身影使她难以忘却。有几次她实在忍受不住,便悄悄爬起来,只身来到戈壁沙滩上痛哭一场。

去年4月,她奉命回咸阳局机关参加新财会制度培训班,她可以顺路回家看看孩子。可又有谁相信,她只是在婆家住了一个晚上,连娘家也没顾得去就踏上了归途的列车。她为自己的决择作了这样的注释:“当时财务上只有科长一个人顶着干,实在忙不过来,我在家心里不踏实。”

邓春蕾眼泪汪汪地回想起与孩子见面的情景,她说:“孩子不认得我这个妈妈,连抱都不让抱一下。那天晚上我搂着他睡,不知怎的,他摸着不像,又哭又闹,我的心在流泪。我紧紧地抱着他亲了又亲,奶喂了一次又一次,泪水打湿了他的脸、他的身。孩子多么需要我啊,可兰新复线建设工地上更需要我。”

邓春蕾,你虽瘦小、苗条,可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却是那么的高大;你作为女性、母亲,又是那么崇高、那么神圣!

全长1622公里、横穿甘肃、新疆两省的兰新复线,9月19日全线拉通已胜利在望,一条新的钢铁大道正以新的雄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兰新复线建设者的拼搏、奉献精神,将与祁连山共存,与日月同辉!

大西北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人民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成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