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08日
头版
01

昔日“鲤鱼”跳农门 今日争相“非转农”

白水县万余城里人要求回乡务农

本报讯 苹果富了白水人之后,白水县的黄土身价百倍。40年间,白水人纷纷托门子进城,弃黄土唯恐不及;而现在经干辛万苦吃上商品粮的万余人却千方百计要“非转农”,虽经千曲百折寻情钻眼,回到农村的仅有40人。

白水县是个干旱高塬,过去穷得叮当响。有出息有办法的人便争先恐后离乡,进城端吃公家的饭。1986年之后,特别是近几年,白水的苹果形成气候,且逐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至目前挂果果园面积已达15万亩,年总收入4亿元。仅此一项,今年白水农民给国家上交农特产税1800万元,全县已有2万余户农民靠苹果脱贫致富。现在从观看,白水农民有三多,—是摩托车多(万余辆),二是小楼房多(5000多户),三是冬季里穿毛、呢料的多。过去白水农民嫁姑娘的要求是:“一工二干三教员,宁死不嫁庄稼汉。”而现在不同了,白水农村姑娘找对象,不管你干工不干工,也不问你弟兄多少,只问你家有几亩苹果园。除对上大学、学技术重视外,白水农民对进城做事已经十分淡漠。

白水人的富裕不仅使邻县的人羡慕,更使在外吃公家饭的白水人眼红,他们不管是干部工人,每年挣得的工资抵不上农民一亩苹果园。在致富的道路上,这些人已被农民远远地甩在身后。农民的成功,使在外工作的人看到家乡黄土的黄金价值。在—番醒悟之后,便车转身,尾了农民追去。“非转农”,里有两种青况,—是在外工作且农村还有根,另一部分人则是连同个人—起全家人都进了城,在农村已丢了窝。前者得天时地利,既拿工资又家在农村都有苹果园;后者却倾家要回原籍“非转农”,如果行不通,就折衷为回—个两个,其中有干部,有工人,更多的是家属。现在的局面是早回乡的早得益,晚回乡的已不可能(政策不允许,农村也不要)。县农牧局干部景进荣,工薪族当了几十年生活仍然紧巴,1987年找门子让家属“非转农”,经营3亩苹果园,每年收入均在万元之上,现在家里不仅有各种时兴电器、摩托车,还新盖有三间大房,四间楼板房。在“非转农”的人中,还有一部分眼光远魄力大的,他们看到农村的发展前景,决心在那里成一番大业。像景碧侠,丈夫在新疆铁路局工作,她舍了经营多年的饭馆,1990年“非转农”从新疆回至尧乐镇麻家村,不仅承包了10亩苹果园,去年又投资13万元打了一眼机井,今年已使周围两村3000亩果园受益。

本报记者翟龙通讯员张仲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