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报第4版 巧遇貟恩凤 图片新闻 意为画之魂 休信女子非英物 愿打愿挨辨 “鸿门宴”引出的地名 影视里的特技化装 三言两语 草船借箭非孔明 图片新闻 白族的婚俗 最美的歌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意为画之魂

口郑天欣

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象的概括了从客观形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即绘画作品的全过程。阐明了绘画艺术美来自现实,以现实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在成为艺术之前,必须经过画家主观意识的熔铸和再造加工而形之于笔墨。

马克思把美的感觉称作“能感受人的快乐”的感觉,认为如果主体对对象的美“无动于衷”,则不能有真正的美感。很显然,正是由于对物象美的情衷所涉不同,邹一桂注重表现物象的形体自然美,苏轼注重表现物象的神韵美,而王昱则注重物象触发起的升华了的画家的某种特定情绪和潜意识形之于笔墨的形式美和风格美。

画家的意识是绘画之魂,没有意识不能创造审美意境。艺术是精神产品,作为审美主体的画家的意识和情趣在创作实践的过程和成果中都有主导作用。苏联画家马加拉姆曾给列宁画像,画完后他问列宁:“像吗?”列宁回答:“当然,这里相象的地方无疑是有的,但在这幅肖像画里,我看不见您!”列宁这一句话概括着艺术创作的主客观联系。他对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主观意识的意义看得很重要。中国的绘画和哲学向来重视人的作用。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艺术从不肯拜倒在自然的脚下去皮相的模仿,一贯注重状物中的寓情,再现中的表现,注重“意”在审美意境中的主导地位。

如果我们将艺术作品分为“意”胜作品和“境”胜作品二大类的话,以“意”胜的作品显然离不开“意”的作用,而以“境”胜的作品难道不仍然是意在起作用吗?客观景物是创作的源泉,但并不是艺术。画家对题材进行选择时,是由自己审美意识对题材的估价支配的。画家一旦把握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有人把这叫“得自然之所以然,则造化在我。”画家用自己的心灵孕育出人化的自然。因此同一景物在不同画家的笔下化为迥异的审美意境的原因也就在于此。可见,在绘画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意”起着统摄一切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作品审美意识中“意”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视。绘画的主观观色彩越来越浓烈,每个画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观察、思考和表现,从不同角度揭示美,揭示真理,我们的国画艺术呈现出了空前的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