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5年06月15日
第3版
03

让企业机加岗位“香”起来

张文捷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凡是经济上独领风骚的国家,都是高级技术工人在企业员工中占很大比例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高级技术工人占全员职工的40%以上。

然而,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我国的35周岁以下青年工人中高级技工所占比例不足1%。团中央青工部的一个调查又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信息:目前,我国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比所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普遍低两个等级。笔者不敢断言,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如此。但据笔者日前对西安市一家电视机制造厂两个车间的机加岗位的调查,企业中技工岗位的青黄不接,肯年机加工人的严重流失,的确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1993年,该厂工模具车间考上职工大学6人(历年来,厂职工大毕业生还没回机加一线的先例),调走8人,全部是一线机加工人。近两年,光是从工模具车间的车床上就走了5人。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流失的话,育养与流失将形成较大差额。

为了解决机加岗位青黄不接的问题,工厂特意安排技校培训了一批青年技工,但同样陷入了吸不来、留不住的窘境。象设备动力维修车间,这些年前后分进10多个技校生干机加,到现在为止只留住了2人,车间技术断层十分严重。2台滚齿机、1台刨齿机、1台插齿机共4台床子都由一个58岁的老师傅开着。1992年曾分配了2名技校生学艺接班,但未满一个月,这2人就统统“拜拜”了。至今,仍然是一位老人轮番对付4台老机床。

机加工飞往哪里?调离机加岗位的青工主要有三个去向:一部分通过各种关系调到了生产环境较好,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高,收益尚可的其它生产岗位或辅助岗位;一部分通过自我奋斗,拿到了职大、电大、夜大等大专文凭,挤进了管理或科研技术岗位;另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销售行列。还有少数技术全面,水平较高的“跳槽”到了收入较高、条件优越的“三资”等企业。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一是由于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人利用经济生活尚未完全有序的空隙,合法或非法地获得了与其劳动付出不成比例的财富,误导青工产生“不花力气,一夜暴富”的欲望,学艺敬业精神日益淡漠。二是现行企业岗位技能工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能的价值,并向脏、累、险、重的技术岗位有所倾斜,但力度似嫌不足。工资的技术含量低,不足以留住人才。特别是二三线岗位人员精简不够,缺乏科学、严格的管理,更使一线青工产生一种“技术不值钱”的失落感,普遍向往并且流入辅助岗位,即使每月少拿二三十元工资也在所不惜。三是国有企业大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条件较差,更使机加劳动显得过于沉重。

要稳住机加队伍,留住机加人才,老、中青机加工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愿望:

进一步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奖励分配制度,拉开档次,真正能体现按能力强弱、岗位责任、技术高低、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使机加一线操作者的收人能令辅助岗位的职工羡慕,激励机加工人安心本职岗位。

引导全员转变观念,把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工人也纳入“人才”之列。通过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比武,培养、发现、选拔一代能工巧匠,使其名利双收,扭转鄙视技术、鄙视机加工的局面。

进一步精简机构,精简科室人员,严格对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彻底改变机关人浮于事现象,使科室人员象一线工人一样有紧张的工作节奏。企业领导干部应坚持原则,使干部选聘、人才流动正常化。

企业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投资,更新设备,改善机加工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改变机加工脏、累、苦的形象。

这样,机加岗位就会香起来,技术也就会香起来,我们的企业才会红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