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宝鸡公路总段抓路又抓富小记
公路似一条飘带,穿平原、越山岭,在这长路两旁,隔十余公里便散落着一个道班,道班住着养路工人,他们工作环境差——远离城市、人群;工作条件苦—总扛着镐头铁锹在公路上补呀挖呀。所以有人送路工一个“雅名”——穿工作服的农民。
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改善养路工的生活、生产条件?宝鸡f公路总段在1993年提出了一个口号:一手抓路,一手抓富、以路为主、以富促路。一年多的实践结果如何?6月初,记者随省交通厅的同志们沿西宝南线、川陕路调查了9个道班。 眉县的横渠、河底、宝鸡县的张家村、天王等道班,因据平原,又多在市镇及叉口附近,他们便发挥地差优势,推倒围墙建门面房出租,成为长年固定收入,道班工人还发挥自己的机械、设备优势,外出揽活。宝鸡县公路段发动职工集资,购买了装载机、推土机、四轮拖拉机、旋耕机等,已形成了颇具实力的施工力量。这些道班年人均三产收入均可达800元左右,其中一半左右分配到个人;另有部分用于公路养护及公益事业,去年底,河底道班还别出新裁给每个道工的妻子买了一件高档短大衣。道工皆为“一头沉”,经年累月在田间劳作的农妇见“公家”如此关心,便对为夫发话:你在公路上好好干,活忙了就不回来了……川陕路人烟稀少,没有“地利”,却得“天时”,适于种养植,沿途我们看了观音山、草粮驿、白家店、酒奠梁及张家尧道班,这些道班院子里种的满当当,有花椒、苹果、葡萄,有西红柿、黄瓜、莴苣、土豆、辣子等等。酒奠梁道班居然还养了一群羊,谈起一手抓路、一手抓富,班长李宗昌和几个工人双眼放光,滔滔不绝,有计划,有目标,也有措施……
抬眼望去,秦岭中特有的狼牙刺花开得正盛,满山满坡,状白如雪,一群群蜜蜂在花间忙碌。我从抓路致富这件事的根上想,宝鸡公路总段没有给下面投资,只是给了一个政策,允许在把路修好养好的同时,各显其能,大抓致富。蜜蜂采蜜缘于有眼前收获,做为普通养路工自己想法子、压担子,找路子,响应上级号召,为公路事业出力尽心,这恐怕也是缘于一种内在的原动力吧。
本报记者 韩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