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5年07月11日
头版
01

言高为师 行正为长

本报评论员

我们含着热泪,向广大读者推荐报道朱泰荣事迹的长篇通汛《讲台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这是一曲感人肺腑的红烛礼赞,是一响发人深思的惊世钟声!

“言高为师,行正为长。”朱泰荣留下的这一至理名言,正是他教书育人生涯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作为人民教师,他把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当作第一生命,30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知识培育着民族的未来。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难,不讲待遇,只讲奉献,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教书育人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坚强地站立在传授知识的讲台上;弥留之际,他还在断断续续地讲述着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朱泰荣这人生的最后一幕,更是他一生热爱教育献身事业崇高精神的缩影和升华。

面对追悼会上全校师生悲天怆地的一片哭声,面对着朱泰荣的学生和同事自发捐献的5000元捐款,我们的心再一次被震颤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面对着朱泰荣的无私奉献精神,那些口头上高喊振兴中华,而实际上却是另搞一套的人应感到惭愧;那些要求别人敬业爱岗作奉献、自己却利用职权大搞行业不正之风的人应该无地自容;那些会议上反腐倡廉、悍卫共和国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背后却为子女亲属谋私,挖共和国大厦的墙角,成万上亿地侵吞国家资财的国害民贼,在朱泰荣面前,只不过是臭不可闻的垃圾一堆!

朱泰荣的事迹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奉献是在十分清贫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他从教30年桃李满天下,集资建房时家中却仅有2000元积蓄;他无论知识功底和教学效果还是工作资历,都是师生公认的佼佼者,但生活却很清苦。其实,像他这样境遇的无私奉献者何止他一人!众所周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曾采取了政策措施提高教师的待遇与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生活困难得不到解决,工作业绩得不到承认,疾病得不到及时诊治。有不少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突出存在。更不能令人容忍的是,个别地方为了保证先进的虚名,还变着法子压制教师反映真实情况。面对朱泰荣和广大教师的无私奉献,面对着不少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家中缺钱少粮的困境,我们怎能处之泰然呢?

我们向全省职工和社会推荐这篇通讯,就是要使社会认识这一典型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学习朱泰荣的精神。同时,也期望能唤起社会对像朱泰荣一样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教师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活着的朱泰荣式的先进人物能及时得到社会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