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马谡
屈超耘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有个参军马谡,“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不过,当我读了书后,第一个问念却是:马谡太老实、太傻、太窝囊;如果打个颠倒是我,说啥也要想方设法不死。谓予不信,请听慢慢道来。
首先,我会委婉但又理壮地请求将功折罪。尽人皆知,马谡在孔明帐下多次立有功勋。不说别的,只讲南征这回事。权威的《襄阳记》说,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献了一条大计,堪称古今中外军事家之信条:“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此计一出,立即受到赞扬。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现在失了街亭,故然损失严重,但要和征南所建之功比,功要比过大得多。若我是马谡,罪我认(就当是交了“学费”)可功不能不讲,这就叫“历史地、全面地看人”。假若我把这段历史讲出,诸葛亮说啥也得予以考虑。亮之所以要杀谡完全出于政治的需要,若有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一定可以折掉死罪。
其次,我会搬熟人私下向诸葛亮圆通。马谡既是北征的大参军,又在今天的西昌一带当过太守,是名副其实的“高干”,求人讲情,一定会搬得动。再说,他兄弟五人皆荆襄名士,归刘备后,分别都受重用。特别是大哥马良,既是先主的智囊之一,又和诸葛亮、关羽等最高层领导人关系十分亲密。关羽刮骨疗毒时,就请马良陪他下棋。而良平时给亮写信,不称官衔而呼“尊兄”,足见其私谊之深非一般同僚可比。刘备伐吴兵败夷陵,“良亦遇害,时年三十六”(《三国志》)是蜀国的“著名烈士”。今天失了街亭,搬几个高层人物走走后门,就说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为国捐躯的烈士脸上也该留他弟弟一条活命。诸葛亮虽说执法如山,但也是有情有感的人,念起和烈士的故交,一定会慎重从事的。
最后,如果诸葛亮不吃这一套,上述二法均告失灵,那我就拿出最后的杀手锏——当着众人的面揭发他包疵坏人,破坏法制。最恰当的例子,没过于关羽华容道私放曹操的事了。关羽那时也是立了军令状的。可是,遇见曹操,却有意将其放走。这种“里通外国”的做法,可真需要共诛之,共讨之的。而诸葛亮却在刘备等的求情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和关羽放曹相比较,羽之过比谡之过不知要大多少倍!若我当着三军之面公开揭发诸葛官官相护,践踏军法,他就是巧嘴八哥,也是没有还口之力的。何况,我还可以就此事继续引申:如果当年关羽华容道不放曹操,“三国”的历史就要另写,说啥也不会出现今天兵出祁山伐魏这种伤兵损民的事。正因为你诸葛亮循私枉法,才导致今天这样的后果。若我这样一说,看他孔明先生还有何话可说。
然而,上述这三种办法,傻瓜马谡一个都没有用,而是自缚请罪。诸葛亮要杀他,他一句求饶的话都不说,引颈受戮。因此,他和我相比,水平肯定低下得多。可是转回来又想,觉得这傻瓜也有他的好处。马谡其所以是马谡,就在于他的忠直与正派,不诿过于人,不讲一句客观原因。自己是立了军令状的,失败了甘愿受死。正因为如此,他虽然被杀了,却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如果他是我就成了二十世纪末的一个小人,而不是堂堂正正的马参军了。可惜,在当前如我者流太多太多,而像马谡将军的人又太少太少。想到这里,我羞愧了,脸上直冒热汗珠子,赶忙结束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