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午餐及其代价
文/柯喜堂
西方有一句格言: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旨在强调凡事总是以一定代价为前提的。中国老百姓对这种代价说得一针见血: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这种现象现实生活中并不乏见。拿时下执法力度不够这一大社会热点问题来说,有的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大案要案后来偃旗息鼓软溜下去,个中作祟者,自是触及了某一微妙的利益关系也,兀那“免费午餐”抑或利益之类开始发生效应了。于是,为之说情为之开脱甚至以权相压以势凌人的电话不绝于耳。倘是执法机关不吃这一套,坚持以法查办——那好,莫怪我“公事公办”小鞋伺候,断电、断水、断气、不分房子、不拨批款、不予配合……!如是,欲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有的地方执法人员来说,则不啻曲折艰难中带有某种悲壮色彩了。无须赘言,这也是有的重大案件由硬变软最终蛇尾收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故如何建立健全相应的权力监督制约体制,消除“免费午餐”带来的负效应,为加大执法力度营造一个良好规范的社会环境,此亦当务之急、之要也。
免费午餐也会有时带来人格屈辱职责亵渎抑或尴尬际遇。据报载:大邱庄那位“庄主”禹作敏尚处于财大气粗权力巅峰之时,曾决定拿出10万元赞助某次全国短新闻大赛。但当获奖名单评比定案后,禹却突然提出将一篇反映大邱庄向灾区捐款报道列入获奖名单,并表示不按这一要求办他就不签支票。评委们为了不致于使大赛流产,最后不得不忍辱妥协,把那篇并不属于在参赛时间范围之内的报道列入获奖名单。笔者无意苛责新闻单位寻求赞助,但须警惕的是:举凡诱人赞助或其它过分好处之类,往往也并非免费午餐,迟早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梦溪笔谈》载有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一件轶事:此公患气喘病,需要一种人参作药用,却遍寻不到。恰好有人带有这种人参从外地回京,欲将此参赠与此公几两。王安石竟拒绝了。后来他给手下人劝急了,遂发了牛脾气,说他从来未用这种药,也活到今天云云。史称王安石为“拗相公”,从这件小事观之,确也“拗”得可以!但转而一想,此公亦“拗”得不无道理,若是受了人家的馈赠,如白吃了一顿免费午餐,兀那“代价”来了,又该如何处置呢?一般说来,吃个把免费午餐尚不十分当紧,当紧的或可怕的是,一旦吃上了瘾,吊起了胃口,那就不是尴尬不尴尬的事了!那些身败名裂乃至倒在正义枪声之下的腐败分子,查其元凶,不都是从形形色色“免费午餐”开始的么?此不可不警而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