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应以为训
——写在葛洲坝《3∶11停航故障》之后
文/桂慧樵
3月11日,在长江三峡葛洲坝枢纽,突然发生一起严重的停航故障——2号船闸的右下“人”字门止水撕裂。由于停航待修,航道上的数百艘舶被迫停驶,越积越多。此刻,又恰逢3号船闸进行六年一次的计划性大修,加之一号船闸的过船能力较差,从而使长江航运再次面临严重威胁。
(一)
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长江出川的咽喉,又是西南与华中、华东的唯一水运通道。而2号闸又是葛洲坝船闸的主力军,担负着二线三闸70%的船舶过闸任务。尽管1号闸的利用率已经饱和,但仍有100多个船队600多艘货船不能及时通过。加之3月初又值春运高峰,自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葛洲坝告急!长江航运告急!
为确保通航抢修两不误,葛洲坝船闸管理局迅速组成“保一抢二”领导小组,对2号闸进行紧急抢修工作。与此同时,他们急船方之所急,在缓解压船、保证安全通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制订了客轮优先、三峡工程物资优先的调度方案。
3月12日,2号船闸的8台水泵同时启动,经过48小时的连续排水,才将闸室内的4万多吨积水抽干。经检查发现右下“人”字门止水在靠近底枢处撕裂,并有1.2米压板被水冲脱,门底部有12处裂纹,输水廊道检修平板门门槽被水冲坏。
在各方面的大力配合下,经过14天的紧急抢修,2号闸终于在3月25日16时恢复通航。
(二)
尽管故障已经排除,但船闸屡屡发生的故障却给人们留下深深的思索。
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成和使用,标志着长江航运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大大推动了我国高坝通航技术的新发展,也造就了一代与之匹配的管理大型通航的专门人才。但是,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在现有设备能力的发挥上,在高新技术的消化创新上,尤其在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运用上,我们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事实已经表明,上述各方面的滞后正是形成停航频仍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水运事业发达的德国,一座建于1938年的船闸一直运行了43年,直到1981年才大修了一次。但在我国的三峡葛洲坝枢纽,三座船闸自1981年6月运行以来,不到16年时间,就发生停航故障达8次以上。其中,1995年8月1日因江渝107轮撞门事故而造成停航的抢修费就达15万元,至于牲畜死亡、水果腐烂、旅客滞留以及每日百余艘船舶被迫停驶的损失,则更是难以估算。应该说,80年代的设备质量、技术水平总应比30年代高多了,80—90年代的管理水平,也应比30—80年代高多了。但是,我们的事故机率仍比人家多得多。
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三座船闸的现状如此,那么,目前正在兴建的三峡大坝未来通航命运又将如何呢?人们的担心并非多余。未来的三峡大坝及其通航设施,规模宏大,堪称世界之最。坝上坝下水位落差达100米以上。将来投入使用的双线五级船闸,同葛洲坝的二、三号船闸相比,仅是上下“人”字门、冲水和泄水等8个大门就要多出48扇。自然,这就有可能潜藏更多的事故隐患。据有关专家测算,兴建成的三峡大坝永久性船闸,仅关键设备的事故机率,要比现行的葛洲坝船闸高达4倍左右。况且,未来的船闸又要比葛洲坝少1座,这就更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在三峡大坝的建设和当前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运行中,进一步完善优化通航设施,追求管理的现代化当是刻不容缓,万分重要!若是我们不引以为戒,那么就有可能重蹈今日的覆辙。
在这次清除故障的现场,有关人员在下游“人”字门运行区内,不到三年时间内就发现数百个船舶护航的靠把和轮胎以及螺旋桨,铁锚等物沉积。据行家分析,这些船用物也是故障发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各种船舶的违章现象也日趋严重。据了解,自1981年6月到1996年5月过闸违章事故近1000次,其中较严重的达136次!且不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9万元,仅就这些违章事故对航运造成的潜在威胁就让人胆颤心惊。因此,提高船舶驾引人员素质更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