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
——西航职工张琪在韶山的故事
文/杨永安图/陈拴销
3月5日,在韶山冲东边25公里处的江南机器厂招待所,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早早就在三号楼一楼走廊里忙开了。他用拖布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直到把地面拖得干干净净。他是所里的服务员吗?以前怎么没有见过?
原来,这是一位远方来客。他叫张琪,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锻造厂十车间的检验工。他此次出差到毛主席的家乡,他的心情很激动。3月5日凌晨两点到达韶山以后,他一夜没有合眼。他想,做为一名普通工人,来到毛主席的故乡,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何在这里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思念和对韶山人的热爱之情,他想得很多很多…
参观韶山的日程,安排在3月8号。7号晚上,张琪从包里拿出两样东西,放在床上,注视良久。一是一条他人队时佩戴的红领巾,这条红领巾,他已保存35年了。一是1990年航空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他对同来的小施说:“我要把这两样东西献给毛主席看。”
8号早晨,江南机器厂派员陪同他们参观韶山。到了韶山,已不能用激动二字来形容张琪的心绪了,他一见到毛主席故居,就放声大哭。“男儿有泪不轻弹”,其情感,四周的游客都为之动容。
在毛主席故居里,张琪向值勤的武警战士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要为毛主席老家打扫卫生。一开始,值班战士没同意,他哭着再三恳求,后经请示上级,破例地同意他抹一下桌椅板凳。张琪高兴得像孩子似的破涕为笑。他买来一条新毛巾,提着水,在战士的陪同下,将故居里的桌椅板凳都抹了一遍。抹完后,有个战士对他说:“从来没有哪个游客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即使提了,也不一定会批准,你是很幸运的。”
张琪把这块新毛巾,搓洗干净,交给战士,并请求把毛主席故居里的旧毛巾送给他,战士们二话没说,立即同意了。张琪高兴极了,他把那块旧毛巾高高举起,热泪盈眶地说:“这是最珍贵的纪念品!”
后来,战士们从塘里替他装了几瓶水,在菜地里装了几小袋土,让他满载而归。
可是几小时后,张琪又出现在值勤战士面前,他要求在故居过一夜。“这怎么行呢?”值勤战士见他有点“得寸进尺”,声音有点粗了。张琪连忙解释,他并不要到屋里去,只在屋檐下坐一晚。接着,他把身份证、红领巾和荣誉证书都拿出来,他要战士们相信他是个好人。战士们都过来了,班长也过来了,大家都对他好言相劝:“这里是韶山冲,晚上风很大,天气很冷,你在这儿坐一夜,会冻坏身子的,还是找个旅社去休息吧!”“要去旅社,我还不如和同伴们一起走呢,今晚我哪儿也不去,和你们一起站岗放哨!”他的态度十分坚决。
战士不忍心再撵他了,于是,又一次向上级请示。这个张琪也真有福分,他的这一要求,竟也破例被批准了!
下午六时左右,班长代表全班战士,邀请张琪和他们一起吃了一顿晚饭。晚饭只有几个菜,一个汤,不算丰盛,但张琪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一顿饭。因为,煮饭的水,是韶河里流的;这米,是韶山产的;这菜,是战士们在旧居边上种的。天底下有多少人能吃到这样的饭菜呀?他身边的一位战士对他说:“值勤战士留游客在故居共进晚餐,这的确是头一回呢!”
红日西沉,繁星闪烁,山鸣谷应,那深沉浑厚的松涛,似乎在吟唱着一首又一首壮美的歌。张琪坐在故居屋檐下,和值勤战士一起站岗放哨,并请战士们讲述毛主席一家和韶山先烈们的革命故事。
值勤战士换了一岗又一岗,他都坚持陪着。半夜时分,班长叫人给他送来了御寒的棉大衣,他说:“不冷不冷,我心里暖着呢!”
9号上午,他告别了战士们,到商店买了一双新鞋穿上,开始步行。一路上,他觉得毛主席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空气也特别新鲜。他每走几里路,就找当地的老乡聊一聊,25公里路,竟走了七小时。他说:“好不容易来一趟毛主席家乡,我不能走马观花一溜烟!”
回到江南招待所,他写了一组有八首小诗组成的组诗,取名为《到韶山》:“有幸千里到韶山,故居塘边久徘徊,热泪化雨连九泉,主席知有远客来。……”
他把这些诗拿给同事们看,拿给江南招待所的服务小姐看,大家都说:“你的诗写得很好,也很有感情。”他说:“我们对韶山,对毛主席应该有感情!”
江南机器厂和十二分厂的领导,都被张琪的一片真情感动了。在宴请他们的时候,特地邀请在该厂汽车公司任汽配科科长的钟洪勋同志前去作陪。钟科长的爷爷钟志申,是当年毛主席回韶山建立第一个党支部时的支部委员,在大革命时期,英勇牺牲了。张琪听完介绍后,将钟科长紧紧抱住,久久不肯松开。
3月11日,张琪离开了湘潭江南机器厂,踏上了归途。而湘潭的人却觉得,这位纯朴的西北大汉并没有走,他的一片真情,永远留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