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4月29日
头版
01

改革奋进春潮涌

——来自咸阳市工人文化宫的报道杨焕亭陈德宝蒙文星

咸阳市工人文化宫座落在闹市区,是全市最大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近年来,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乘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她不仅经受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且以其丰富健康的活动项目,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职工群众的目光,以其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风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十二次受到全国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人文化事业正由“喂奶输血”向“断奶造血”过渡,市工人文化宫也经受着改革前的“阵痛”。1988年底,上级停止了对工人文化宫的一切拨款,将这一工人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就在这时,34岁的修骏担任了文化宫的主任,当时文化宫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路面院落坑坑洼洼。令文化宫人引以为荣的影剧院,观众坐的仍然是50年代的长条木椅而且多有破损。面对现状,是死守摊子,小打小闹,还是大刀阔斧干一番事业?他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实现由旧体制下的就文化办文化向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变;由“文不理财”向“以文为主,多业助文”转变,由“等、靠、要。”向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转变。为了适应三个转变,他们大胆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了对口管理责任制,集体承包和个人承包三种模式,并下放经营、分配、用工自主权,把职工的工资、奖金与工作效益捆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使文化宫的面貌在短短的一年里发生了明显变化。新颖雄伟的大门拔地而起,数千平方米的水泥主干道和砖砌路面宽畅平坦,二十多间商业门店红红火火。昔日的

“四根柱子两面墙,下雨一窝水,天晴一脚泥”的旧貌一去不返。

在那些艰苦创业的日子里,文化宫人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劲,艰苦奋斗,实干苦干。影剧院设备陈旧,影响上座率,需要更换,仅软椅一项就得花10多万元。为节省资金,文化宫主任修骏带人到西安将一家俱乐部拆换下来的旧座椅廉价购回,自己包装成软椅,仅这一项就节约资金7万多元。他们用节约下来的资金安装了中央空调,使原本在市内条件最差的影院一跃成为一级影院之一,仅两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入。文化宫人在“断奶”的阵痛之后,终于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站稳了脚跟。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