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高中生当上了考古专家
——记省职工自学成才一等奖获得者吴镇烽
搞考古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行,再搞出点名堂来那就更不易了。令人叹奇的是省考古学领域的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镇烽原来竟是一名高中生。他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是刻苦自学。前不久,他荣获省职工自学成才一等奖。
1959年,吴镇烽还未高中毕业就和60多位青年一同来到考古所做田野发掘工作的见习员,这是一项考古辅助工作,是为研究人员服务的。起初,这帮新来的青年人还蛮有热情,但随着田野发掘的开展,他们真感到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由于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知识,当他们面对闻所未闻的一大堆考古学专有名词,什么仰韶文化呀,龙山文化呀,尤其是上古时期的甲骨文、钟鼎文等奇形怪状的古文字,他们头都“大”了,加上体力劳动强度大,有人吃不了这种苦,调走了。吴镇烽没有走,他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自勉,暗自下定决心,非要攻下这考古学的难关,在考古事业上干出成绩不可。
1960年冬,在省考古研究所举办的考古进修班上,作为学员的吴镇烽有幸认识了前来讲课的全国著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古文字学专家贾兰坡教授,贾兰坡刻苦钻研、自学成才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吴镇烽的心灵,给他走自修道路攻克考古学难关增添了巨大的力量。
六七十年代国家困难。搞考古实在太艰苦太困难了。考古调查发掘的性质和地质工作差不多,有些条件甚至还不如地质队好。那时考古单位没有车,公共交通也不发达,到工地去往往要用架子车拉上行李和工具步行几十里。在工地,起伙做饭,钻探挖掘全得自己干。考古调查就更苦了,全部靠步行。1964年吴镇烽去陕北进行考古调查,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陶片标本走七八十里路,沿着河流沟岔和山峁寻找古文化遗址,在黄龙山区,有一天竟冒着大雨步行120里,吴镇烽的一双布鞋底都磨透了。在西乡县李家村做考古发掘时,正值国家的暂时困难时期,野外工作者每月粮食定量30斤,4两油,还常被队长克扣。吴镇烽在工地上挖掘挑土、看坑写记录,人瘦了脸却浮肿了起来。就在这些艰辛的日子里,吴镇烽仍然坚持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学习,用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吴镇烽学到了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的基本技术。
吴镇烽除了对商周秦汉考古有兴趣外,对于我国古文字也情有独钟。他学习商周金文是从识字开始的,像小学生一样,认一个记一个,并力求搞懂它的意义,从中总结出规律来。由于虚心好学,坚持长期刻苦勤奋地钻研,吴镇烽终于攻克了深奥难懂的古文字,并能掌握它,运用它,研究它。
十年动乱期间,考古工作也遭到了劫难,业务工作不能开展,但吴镇烽仍然志在考古。白天搞不成,就利用晚上时间,关起门来,把自己多年来阅读史地文献资料的札记和考古调查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开始撰写他的第一部著作《陕西地理沿革》。经过几年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辛勤耕耘,一部50多万字的著作完成了,得到了学术界专家的认可。
1982年,吴镇烽由辅助工作转入考古研究,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先后主持发掘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地、宝鸡茹家庄周墓、周原遗址和凤翔雍城遗址。1987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
吴镇烽终于由一名高中生成长为一名考古学领域的带头人,在商周秦汉考古、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方志学方面的研究中,成绩尤为显著。他先后在中央和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考古报告和学术论文50多篇、40多万字;出版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西周金文撷英》、《中国青铜器全集》第5卷、《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等9部专著,共400多万字。在这50多篇论文和9部学术专著中有8部(篇)在全国和我省获奖。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