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5月13日
头版
01

生命的雕塑(报告文学)

——蒲城发电厂厂长刘长林写真

迟骋贾彦俊

为了加快西北电力工业的发展,缓解西北严重缺电的局面,根据中央及国务院指示,国家计委于1986年发文,同意用罗马尼亚偿还我国的无息贷款为陕西蒲城发电厂进口两台33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并列入国家“七五”计划项目。

蒲城发电厂建成后,将成为西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直接决定着西北的电力大动脉。这样重要的担子落在了刘长林肩上。

按照常规,建这样一座发电厂,仅需三、五年时间,但由于资金和设备的因素,蒲城发电厂从1983年4月就成立了筹建处,却一直在西安办公。

这就是当时并不乐观的处境。但难度这么高的基建工程,规模这么大的厂子,对刘长林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诱惑。1989年2月,他毅然地到蒲城电厂建设公司任经理。

在一片没有任何建筑的土地上要建设一座现代化发电厂,其困难要比他原来所想象的要大得多。

发电厂铁路专用线的修建,让刘长林彻底领教了拓荒的对象不仅仅指自然界,有时也指人的行为。当时,铁路专用线的地已征过,工程队也开进了工地,可农民就是躺在地上不起来,还硬汉子般地扎出了一付“我是农民我怕谁”的英雄势,弄得人简直哭笑不得。刘长林明白这时不能埋怨农民的觉悟低,嫌恨他们不明大理,埋怨和嫌恨也与事无益,重要的是如何尽快地解决这种僵持的局面。他在工地上蹲了10天,求助于县、乡两级政府做工作,国家的政策他一条不漏地讲,私人间感情的话他也滔滔不绝地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他硬是用那掏心掏肺的话语,用那火辣辣的感情,用那布满血丝的一硼艮睛,终于感化了这些农民,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工。

蒲城发电厂处于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土质,给地基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经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论证,采用800吨米强夯进行处理。施工队伍经过5个月的艰苦鏖战,完成了主厂房地基开挖工程,开挖面积达6.56万平方米,深度11.5米,土方量达到73.1万立方。1989年5月18日,终于打响了天摇地动的主厂房地基处理的80(吨米强夯第一锤。但因800吨米强夯第一次在这种条件下付诸实践,工艺不完全成熟,也无经验可资借鉴,人们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1989年10月份,主厂房I号基区出现了橡皮土。

霎时,雀声四起,各种议论都有。最后,连蒲城这块地方能否建电厂好象都成了可待重新审视的问题。

面对严酷的现实,刘长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那些不眠之夜里,他一个人围着那只大坑不停地转悠着,思索着。

天地良心,他刘长林之所以能欣然地从韩城电厂来此,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虽说蒲城电厂的建设对决定陕西乃至西北电力情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长时间不能建成投产,社会上和群众很不理解。甚至连上级也遗忘了这个角落,有时开会竟忘了通知他们。怨声四起,士气低落,人心不稳,他刘长林心里急啊!他确信,采用800吨米强夯方案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干!”我本身就不是为了来坐享其成的,岂能让这只拦路虎挡住驾?他积极主动地会同西北电力设计院请来了各方地基处理专家,先后反复研讨6次,终于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对原工艺进行了科学的改进。

1990年6月中旬,强夯工程正进入关键时刻,蒲城地区却阴雨连绵,降水量高于上年同期的2倍之多,基坑内含水量有增无减,强夯无法进行,灰土施工受阻,给工程又造成了极大的成协。刘长林又一身水一身泥地同职工们—起开渠疏水,他硬是带领200余人椭提盆端奋战4个小时,排除了2万余平方米基坑内的积水,使工程尽快恢复施工。

刘长林就是用这种倔强地只知曳绳拉犁的拓荒精神,率领基建大军在恶劣的条件下完成了强夯面积5.74万平方米,回填灰土18万立方,素土23万立方的主厂房地基处理强夯施工。

这种精神,化为一种形象的雕塑,永远地矗立在蒲城发电生产区厂房前。(连载二)

厂长刘长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