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5月17日
头版
01

生命的雕塑(报告文学)

——蒲城发电厂厂长林长林写真

迟骋 贾彦俊

刘长林搞了几十年电业,却从未见过象罗马尼亚所供设备的缺陷竟这样之多,是我们任何国产机组或以往进口机组未曾见过的:早在安装过程中就发现部分梁、柱、斜撑尺寸不准,接头方向弄反,钻孔不全,螺孔错位率达40%。仅大板梁重新扩孔、钻孔达5000多个。而一根高2米,宽60厘米的箱形梁竟又长出33毫米,为了割除重焊,耗用焊条达60公斤。过热器出、人口联箱650多个接管座角焊缝工艺不当,造成裂纹。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管道的80个制造焊口,竟有52个焊口有裂纹。高压缸10级20块隔板中,其中17块隔板的静叶有裂纹或补焊痕迹,不合格率更高。仅经西北电建一公司安装前检验,罗方供给的变送器不合格者占13%,指示表、记录表不合格率达33%,压力、液位、温度开关不合格率占10%,限位开关、阀位发送器损坏者达30%以上,调节阀执行器卡死,不能切换占1/3,控制柜中模块元件不合格占80%。自动控制投用率一般都应是100%,而罗方的投用率仅占10%。

按照新“启规”规定,在调试、试运阶段,消缺工作应该由安装单位进行。但鉴于蒲城发电厂设备消缺任务大,安装单位又正在干二号机组,刘长林打破传统“甲方干、乙方看”的施工模式,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企业主人翁的姿态,组织全厂检修人员进行消缺。

在消缺的动员会上,他同全体职工一起回忆蒲城发电厂举步维艰的建厂历程,向大家描绘蒲城发电厂的美好远景,强调一号机组的尽快投产发电对陕西经济及缓解西北电网严重缺电局面的重要意义。

他以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的身份出现在消缺现场,那熬成胶锅一样的眼睛,那愈来愈见灰白的满头华发,那沙哑的嗓音,使蒲城发电厂各专业五、六百号人模糊了白天和黑夜的界限,主动地加班加点,奋战在消缺现场。没人争多论少,积极比赛奉献,人人都好象憋着一股劲,恨不能将一天当作两天用。困得不行了,用凉水冰冰头;乏得受不了,跑到野外吸支烟。那些日子里,参加职称考试的干部把复习资料默默地锁进了抽屉里,生病的人悄悄地把病休条揣进了衣袋,确定了婚期的青年男女一次次推迟婚礼……食堂炊事员把可口的饭菜送到现场,工会干部也送来了茶水、饮料,就连幼儿园的阿姨们,也主动地加班把上夜班家中无人照管的孩子接到幼儿园,领到自己家里……。

经过1个月艰苦奋战,消除缺陷6000多项,确保了一号机组于1996年9月3日正式投入试生产。

1997年3月2日,蒲城发电厂顺利完成了半年试生产任务。在试生产期)间,机组达到了安全、稳定、连续大负荷运行,并与全国基建达标机组相比,创全国试产间发电9.08亿千瓦时的最高记录,为缓解西北电网严重缺电局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凝结了刘长林和主管生产的领导以及高素质的运行工人的多少心血啊!

蒲城发电厂这只孔雀,终于向人们艰难地展开了她那斑谰的屏羽,为了这辉煌美丽的一瞬,她经历了多少难为人知的阵痛。那传说中孙雀开屏因阵痛而滴落的殷红的泪珠,不正是刘长林及刘长林们点点心血所凝结而成的珍珠么?

哦,奔向未来

蒲城发电厂俱乐部大楼前,竖一名为“奔向未来”的不锈钢雕塑:一对青年男女职工,并肩跨步,昂首挺胸,奔之欲动。

最具艺术魅力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个人的眼睛——写意、传神,充满了幢憬和神往。

是憧憬蒲城发电厂、渭北高原美好的未来?抑或是西北大野、华夏大地的辉煌?是神往于一代代电建人朵朵如花的梦幻,抑或是太阳神那福佑千古人类的金色光芒? (连载四)

团结战斗的厂领导班子 (申波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