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西安电瓷研究所闯市场纪实
文/经然
市场经济的冲击波,使众多科研院所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在1993年的秋天,对西安电瓷研究所来说,尤其沉重。国家停止拨款,“皇粮”断了;所里发生重大经济案件,人心散了;产品质量不稳定,竞争难了。研究所路在何方?谁来撑持局面?
这时候,李学思领着一班人站出来了,“豁出去了”,凝聚了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起点放在高处
作为一个应用型研究所,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这是既定方针。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按部就班的老套子遇到了挑战。怎么办?所领导一班人集思广益反复思考,形成共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把起点定在高处,以科研促生产,以技术创效益,搞中国第一的研究,搞中国第一的产品。为此,所里不惜重金投资科研及新产品开发,三年来每年投入科研的费用,都占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10%还多。干,就要一流;搞,就要独创。近年来,110千伏至500千伏复合绝缘子和500千伏单节式氧化锌避雷器顺利通过两部鉴定。中国第一的500千伏复合外套避雷器一改过去瓷外套笨重外型;重量、体积缩小到原来的八分之一,可以直接吊装在塔杆上,该产品直接投入惠(州)——汕(头)500千伏线路运行,不但产生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也创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高起点的确立,在于对市场风云的把握。所领导们认为,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要顾眼前,更要把眼光放远,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学回来,跟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几年,电瓷研究所不但高薪聘请俄国专家来所工作,请法国专家前来授课,还分批选派业务骨干出国考察学习,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现在,在电瓷研究所,科研人员言必称“世界先进水平”,“高起点”也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
把成果转化出去
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不及时应用,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许多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放置档案柜中,随着岁月的流失而被无情的淘汰。对于这一点,西瓷所的人们是有深刻教训的。基于此,西瓷所抓住战机,千方百计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所里应用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建成了氧化锌避雷器生产线、有机绝缘子中试生产线及电容套管、特种陶瓷、电瓷避雷器专用设备等中试生产线,同时开发了大量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科技成果的及时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也促使所里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为科技产品产业化奠定了基础。该所首先抓好“短平快”项目的建设,1994年筹集资金105万元,完成了四个技改项目,其中氧化锌阀片电隧道炉项目当年完成施工,当年收回投资,使原来年生产能力1000万元左右猛增至2000万元以上,以后三年,所里又利用本身的科技成果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改造,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把“龙头”舞起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以生产为中心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企业间的竞争最终都表现为市场的竞争,销售成为“龙头”。
为了让“龙头”舞起来,西瓷所在加强销售队伍上下大功夫。招标推荐、调整人员、加强教育、细化管理、制定制度、堵塞漏洞,搞好传、帮、带,培养能、专、快,一支善打胜仗,成果卓著的销售队伍形成了,四面八方的销售网建起来了,五湖四海的新朋旧友陆续来了,九六年底,3200万元的订货合同拿到手了。
依靠信誉打开市场大门,这是西瓷所挥舞销售“龙头”的法宝,而信誉的根本在于产品的质量。在西瓷所,所长挂帅的质量工作委员会,健全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召开的质量分析会议,使科研、生产中那怕是细微的质量问题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中。正因如此,西瓷所的产品“可靠”的牌子才在用户中树立起来了,西瓷所销售人员的“腿”更长了,西瓷所的“龙头”舞得更欢了。
路在脚下延伸
西瓷人在所长李学思的带领下,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企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这几年,西瓷所从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到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从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到加大活工资比重向一线职工倾斜,从一线处室实行以利润为目标的技术经济责任承包到在管理处室实行工作责任承包,样样改革,都归入了一点:治所之本,在于凝聚人心。人心顺而思路宽,思路宽而企业兴,企业兴才能大发展。三年奋斗,三年拼搏,1996年底,西瓷所工业总产值达到2571万元,销售收入达到2284万元,上缴税金达到297.5万元,国有资产总值(原值)达到6301万元,分别比1993年底增长143.47%、109%、417%、104%。完成科研项目56个,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效果,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5倍。改革使西瓷所有了建所40年来的最好局面,370余名职工终于笑逐颜开。这正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