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5月27日
头版
01

教坛一盏灯

——记宜君一中教师、省劳模张怀林

张怀林,44岁,宜君县一中教师。

张怀林自幼好学上进,不幸的是1969年右手因公伤残,年仅16岁的他从此残疾,并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在住院的一年中,他以超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手写字。时值十年浩劫,他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挚爱,系统自学了初、高中课程,后来考入了师范院校深造,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迄今执教27年。

辛勤育苗人

张怀林首先从苦练教学基本功人手,不断强化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1979年调入中学担任几何教学课的第一天,他便特意找来一块小黑板,用左手在小黑板上反复演练几何图形。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练习,上课基本能作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今天,他做的几何图,既规范又美观,尤其是速度快得令同行惊叹。

在教学上,张怀林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坚信功夫在课前,把备好“两头”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他一面坚持深入钻研弄通弄熟教材,挖掘知识点,理顺知识链;一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状况。这样每节课都运用自如,学生能轻松接受课堂知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他还结合生源差、底子薄、欠帐多的现状,制定了辅导计划,备写了辅导教案,把班上学科基础较差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节假曰辅导。既不过重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又强化提高了学生基础。

张怀林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倾注在了学生身上,总是忙于教学工作,常常因教学忘记或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事。自己的孩子因带不过来,10多年来一直寄养在姐姐家里。1993年,他夫妇两人都带着毕业班,夏收时节正逢学生升学考试,当学生考试完后他回到家,邻居帮忙收到场里的麦子早已全部发芽,两千多斤麦子就这样白白损失了。1996年冬季的一个晚自习,他在批改完学生作业去教室辅导的路上,不慎被冰雪滑倒,右脚踝骨骨折,锥心的疼痛使他一夜未能人睡。第二天在他的要求下被学生搀扶着艰难地走进教室继续上课。他带初三数学16年来,历届数学考试成绩基本名列全县第一。九零级三班54人升学成绩优秀人数达42人;九六级一班数学升学考试平均成绩为101分;多年来经他指导参加国家、省、市数学联赛的学生屡屡夺魁,先后获奖38人次。

做学生的贴心人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用22年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实践着这句格言。

在学生的心目中,张怀林是一位严慈相济的父亲,总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初九零级一班学生杨娃母亲痴呆,父亲多病,家庭异常困难,面临着失学的危险,张怀林对该生生活上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夏天把自己一身单衣送给他穿,初冬又为该生买了一条棉裤,在他的感召下全班学生为杨娃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张怀林用学生捐助的钱扯布买棉花,让自己70多岁的老母亲为杨娃缝做了棉袄,杨娃流着感激的热泪说:“我从来没有穿过这样暖和的棉衣。”在张怀林的动员和倡导下,全校教师掀起了捐助杨娃上学的热潮。杨娃在众多教师和学生的接济下,顺利读完了初中,九零年杨娃参加全市数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并在同年升学考试中数学取得了满分的优异成绩。学生沈新灵因父母返回安徽原籍,只身一人在宜君求学,心情沉闷,加之经济困难,曾一度对学习丧失信心要求退学,在张怀林的开导及关心下,沈新灵重新振作起来,发愤读书,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延安大学,如今他已是县一中一名骨干教师。

做学者型的教师

张怀林根据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总体导向,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掘与发挥,力求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课内外兼顾、坚持自学转化。经过三年的艰辛探索,他在宜君数学界创造性地提出了规律教学法。即教材的每一单元知识内容纵向成点,横向成链。只要把规律这把钥匙交给学生,就会产生“轻负担、高效率”的效果。他潜心提炼、归结出了初中数学教材的全部规律。规律教学法在10多个班级开展试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张怀林身残志坚,勤勉耕耘。他有付出,但也有回报,他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市级先进教师,今年,又荣获省劳模称号。(多国强翟龙)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