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5月27日
头版
01

浇铸巍峨(报告文学)

——记全国建材系统劳模、泾阳县水泥厂厂长蒙兴焕

李建平迟骋曹新明李德文

巍巍嵯峨山,虎踞龙盘般地雄居于关中北部,俯视着泾渭流域的大千世界,朝晖夕阴里,默默数千年,它在急切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视野里将要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

这是一片贫瘠而又容易产生传奇的土地。

据《史记》、《汉书》等史志及元、明的一些碑石记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曾在此铸鼎逸仙。史书载:黄帝采铜首山,铸鼎荆山,鼎成而崩。荆山即现在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端的嵯峨山。清代光绪年间陕西巡抚毕源曾在此立有一通“黄帝铸鼎处”的碑石。

嵯峨山口,栖卧一角小镇,紧紧地扼着关中与陕北的咽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命名为口镇。在过去那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中,这里的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本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某一个清晨,沉寂的嵯峨山被惊醒了。山脚下,晨雾里,红旗招展处,有年轻的身影在匆忙地晃动;那钢钎的凿击、铁锤的撞击、以及架子车飞跑所发出来的声音,为这静谧的田园晨曲增添了准工业化的铿锵节奏;那隆隆的开山炮,将紧缠在山腰的千年凝云也惊得向空谷仓忙逸去。

泾阳县有史以来第一家水泥厂,将在这嵯峨山下一座倒闭的铁厂废墟上诞生。

在这支建设大军中,有一位刚刚迈入17岁的小伙子,尽管他那还未发育健全的身板在重体力劳动中显得有些单薄,但那两道浓眉下一双聪慧的眼睛却总在琢磨着什么。看得出来,他那颗怦怦跳动的年轻的心中在聚着一股劲。

他就是来自嵯峨山下的蒙兴焕。

蒙兴焕生于嵯峨山下,长于嵯峨山下,从小就象祖祖辈辈们一样,出门就见的是山。大山给他们带来的是贫瘠,是苍凉,是沉重的生活。常常是牧羊人撒一群羊上去,吃了一天,下山时羊肚子还是瘪瘪的,可见此山连草也不好好长。正如外地人说的那样,这儿连兔子都不愿来拉屎,穷得只剩下石头了。蒙兴焕兄弟姐妹6人,母亲又长年卧病,生活相当困顿。过于沉重的生活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蒙兴焕从小就强烈地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愿望:要么走出大山,要么征服大山。同时,他很明白,不管是走出大山或征服大山,都需要自己掌握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不论是在饿得眼冒金星天旋地转的1962年大饥馑中,还是在文革初期那“停课闹革命”的大混乱里,在这两次农村学校生员大流失中,蒙兴焕都表现出了惊人的与那小小年龄不相符的忍耐和冷静。世人皆醉他独醒,手里一直牢牢攥着的总是书。终于,初中毕业了,毕业了也就回家了,走出大山的愿望实在是太渺茫了。蒙兴焕真是升学无望,报国无门,感到前途一片茫然,陷入了极度的苦闷。突然,嵯峨山下要建这么一座水泥厂,而且这满架山的石头可源源不断地被烧制成水泥,可以去浇铸高楼大厦,去浇铸大桥,去浇铸水电站。他既发现了这默默的大山的价值,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他在意识深处,将自己的命运和这个即将诞生的水泥厂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连载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