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起死回生之路
——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管件设备厂闯市场记事
历史不会使人忘记。五、六十年代曾经为陕西煤炭基本建设做出过贡献的管件设备厂,到了80年代初期竟失去昔日的风光,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事实令人难以置信。15年后的今天,管件设备厂却以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7倍、资产总值增长13倍、人年创利税1.5万元的速度和效益,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并招来不少惊异的目光……
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地处煤城铜川市区的管件设备厂,是怎样走过这样一条起死回生之路的呢?
闯市场跨省跨行
1980年到1982年,在旧体制泥沼中举步维艰的管件设备厂,呈现出一种无奈的迷茫和困惑。
煤炭基本建设任务压缩,使这个计划靠上级下达、资金材料由上级安排的厂子,每年接到的生产任务还不及年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大部分职工无活干,工资也自然无法支付。一年下来,产值仅完成百八十万元,而亏损却高达三、四十万……
要么“关门停产”、要么“找米下锅”的无法回避的现实,把过去“足不出户”的管件设备厂的职工们真是逼急了。听说市人民公园需要一台儿童游乐用的电动转马,就见缝插针,主动上门承揽;听说公司医院需用一台心肺复苏器,就立即找人,请求为其试制;听说市食品厂想建一条蛋糕生产线,又马上派人去联系加工事宜……然而,这种东一鎯头西一棒子、零敲碎打式的干法,终因打不开市场成本开销过大而告终。
盲目与失败同行,清醒伴随着成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祖国大地之时,厂领导一班人开始重新审视工厂几十年一贯制的单一产业产品结构,以及自己的优势之所在:“本厂70年代初就从美国引进卡箍式柔性管接头生产技术,如果把这一产品打出销路极为有限的煤炭行业,必然有用武之地!”一条睿智的共识形成了! “打破行业界限的束缚,到外部市场上寻找新的出路!”一个富有胆略的决策终于出台了……
于是,他们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上来。一支由厂领导亲自带队、以销售人员为主体的队伍,奔波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之间,捕捉信息,寻找市场。1982年4月,国家重点工程秦岭电厂外部除灰管道的联结,急需一批技术要求难度较大的新型管接头。这种以8级地震设防、通过沼泽沉陷地带、能满足管道自动补偿的产品,过去一直靠进口解决。管件设备厂的决策者们抓住机会,迎难而上,主动请缨,争来了这项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任务。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工作和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一炮打响。安装到位运行良好的消息传来,全厂职工们欢欣雀跃,进一步坚定了把管接头继续推向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他们又把注意力放在宣传自己的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上来。只要是可供利用的推销机会,他们就一定抓住不放。一次,听说煤炭部在无锡召开全国直属厅局长会议,厂里就马上派人赶到会议驻地。因无资格进入会场,他们就在会场出入口摆起了地摊,象卖“大力丸”似的向过往会议代表介绍起产品的性能、用途和优点等。对于长年走南闯北的销售员,在外碰壁或遭受冷遇是常有的事。有时交通不便,他们就把近百斤重的产品靠肩扛背驮,翻山越岭,介绍给深居大山的新建厂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1985年为安徽洛河电厂生产的直径478毫米大间隙低压管接头又一次取得成功之后,他们的这一产品便名声大噪,并开始在电力系统走俏起来。
获名牌又辟新径
市场打开了,卡箍式柔性管接头产品有了销路,企业生产经营也开始好转,然而工厂决策者们并不感到轻松,此时他们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以产品开发带动市场开发,使卡箍式柔性管接头成为本厂名副其实的主导主品和名优产品。
按照这一新的思路,1983年把本厂60%的科研技术人员集中起来一块办公,“管件研究所”宣告成立;1987年卡箍式柔性管接头有了自己的响亮的名字,以“中环牌”正式命名;1989年获得省“双优”证书的基础上,卡箍式柔性管接头又荣获能源部“优质产品”称号。
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变化。1983年以后的卡箍式柔性管接头这一主导产品便有了长足的发展:该厂的产品品种由原来的两、三个规格品种,发展到三大系列312个规格品种;产品产量由原来的9000套,猛增至3.6万套;产品市场由原来的煤炭行业,扩大到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市政等六大行业,延伸至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340多个用户……
在市场竞争的大潮到来之际,管件设备厂抢先一步,捷足先登。但该厂并不满足于卡箍式柔性管接头这一拳头产品,因为他们知道“一条巷子跑到黑”的最终结局,所以便拿出了自己第二个“杀手锏”——以系列清污机为主的大型水工设备。
原来早在80年代中期,他们已开始这项产品的研制。1986年曾首次为国家重点工程南京扬子乙烯供过4台“转刷网篦清污机”,当时只是处于初期开发阶段。而真正使其成为系列化的主导产品,却是90年代的事情。管件设备厂的决策者们不仅意识到管接头市场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同时他们又敏锐地觉察到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给水工设备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他们在巩固和扩大管接头市场的同时,加快了本厂第二主导产品水工设备的开发速度。
1991年冬,工厂第二个科研机构“水工设备研究所”刚刚组建起来,正赶上新型“前倾式旋转滤网清污机”开发方案的讨论。在没有用户的情况下,拿出几十万元的投入搞开发,要说没有风险那是一句假话。但是他们宁肯冒一次风险,也绝不愿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于是,一场围绕新产品开发攻关夺魁的战斗又一次打响。经过20多天的昼夜突击,一台价值30多万元的新产品终于诞生了。在“产品推广使用会”上,当全国电力系统的专家学者们来到工厂看到这台安放在试验台上的庞然大物时,还疑窦未解地问:“你们厂能生产了这样的设备吗?”厂长杨勇当即拿出在生产过程中自己早已拍好的照片,这时各位专家学者才不由惊呼:“不简单,真是没有想到……”
水工设备从此一举成名,成为这个厂撬启市场大门的又一个支撑点。短短四年,该产品已发展到五大系列60多个规格品种,电厂水处理过程的所有设备一应俱全,从而使该厂成为国内水室最宽、水位最深、规格最全的电力系统水工设备科研和生产企业。1995年,该厂又被国家能源投资总公司电力设备成套局批准为30万千瓦机组辅机定点生产厂家。
“小接头”漂洋过海
两项主导产品的相继形成,使管件设备厂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增。在迎来工厂历史发展上最好时期的时候,他们依然居安思危,悄然舞动外销龙头,努力实现本厂多年来梦牵魂绕的夙愿:把产品销路拓展到国外去。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