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中学生de钱夹子
文/马雪松
可观的“收人”
中学生咐“叫入”来源,主药有三个道:父母每月给的零花钱,春节得到的“压岁钱”,爷爷奶奶、叔叔舅舅等平时送的“小意思”。
一项调查发现,城市中学生的月零花钱呈逐年增长之势,1995年平均为22.26元,1996年平均为30.90元。压岁钱的平均数,1995年为422.88元,1996年为594.38元。一位高中生去年春节随父母回老家过年,所得压岁钱竟然超过5000元。
独特的消费行为
中学生是一个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消费群体,他们的主要消费是由父母支配的,但从他们能够自主支配的消费部分,也显示了五彩斑斓的色彩。
衣。穿真名牌服装的中学生并不多,但了解名牌、追求名牌的却不少,谈起名牌,有的学生会如数家珍:“彪马”、“耐克”、“阿迪达斯”、“皮尔·卡丹”、“迪多”等等。
食。调查的结论是“口味跟着广告走”,当然这主要是指小吃零食。如今,许多中小学校门口的小吃摊点,已构成了一道道特殊的风景线。
用。表现在文具的更新换代上。如,涂改液替代橡皮擦;笔不但用高档的,而且圆珠笔用完就扔,一般不会换了笔芯再用。
行。现在,自行车成了不少中学生的主要交通工具。调查中的某重点中学的一个高中班,64人中有55人骑自行车上课,其中又有近50%是山地车、公主车。
消费攀比心理
影响中学生消费心理的主要是攀比赶潮。
调查显示,有47%的初中生、64%的高中生,或参加过或自己举行过“生日聚会”。参加同学生日聚会一般都要送礼物,礼物的价值由感情的深浅决定,大多在10—20元间。有个学生过生日在酒店请同学,一桌酒席花去800元。
买贽卡,送贺卡也是种学生中的一种流行消费。一些人送的多,就到商城搞批发;也有学生买的较高档,赠送时对象有选择。但平均每人每年总要送出50张左右。
调查后的思考
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畸型。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家庭方面看:1、生活水平提高了,子女的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但相应的消费教育却没有跟上,许多学生完全不懂节俭;2、现在中学生的父母,很多人小时家境艰苦,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受穷,还有一部分家长自己工作忙,平时无暇顾及孩子,只有希望通过给钱来弥补感情的欠缺;3、家庭溺爱独生子女。
从社会方面看。多种媒体声情并茂的广告,学生耳濡目染,无法回避;成人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潜移默化。
从学校看,少数学校成了高消费的展览馆,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一些学校根本无法顾及学生的消费教育,在不良消费引导面前显得被动。
中学生的攀比消费对他们思想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已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