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6月12日
头版
01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

转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陕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综合科技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位。它不仅是我国国防科研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陕西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经过40多年的建设,陕西已形成航空、电子、兵器、航天、船舶、核工业等行业门类齐全,厂、所、院、校产学研配套的国防科研、生产、试验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在确保军品优先、努力完成国防重点装备研制计划的同时,加快了军转民步伐,把大量的科研生产能力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长足发展。突出地表现在:一、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民品逐步形成规模。“七五”以来全系统共开发各种民品1400余种,有250多种投入批量生产,147种填补国内空白,150多种打入国际市场,80多种被国家认定为进口替代产品。其中运七飞机已成为我国民航客运的最大机群;航天运载火箭投入商业应用,使陕西获得了“航天动力之乡”的美誉;豪华旅游大轿车填补了国内空白;冰箱、空调压缩机等制冷设备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全系统共取得科研成果670余项,其中450余项获国家或省部级成果奖,有50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完成4.3亿元技术改造项目,可新增产值70亿元,利税12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30%。三、加速了陕西军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民用飞机、通讯卫星、新纺机械、新型材料等重点领域已建成合资企业54个;在沿海城市创办外向型“窗口企业”84个;建成出口基地9个,出口扩权单位10个;出口产品150多种,出口国家和地区50个。改革开放促进生产经营的持续增长, “八五”期间全系统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3.2亿元,为“七五”的2.6倍,提前两年完成了“八五”目标,民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已由1985年的48%上升到70%以上。

面对改革的形势与市场经济的大潮,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辉煌与困难并存。现在突出的问题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未彻底走出计划经济的框框;生产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低,上批量、上规模的民品少;资金紧缺,加之资产结构不合理,资金运营效益差,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历史包袱、条条分割和行业保护严重影响了对军转民的统筹协调。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致使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全系统亏损严重,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等都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与陕西军工所拥有的实力极不相称。

为了尽快使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上台阶、上水平,省国防工办决策集团及时提出“军品为本,以民为主;科技先导,优势互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向高技术、外向型、集团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并提出了“九五”期间全系统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利税20亿元的奋斗目标。“九五”开局之时,省国防工办还对全系统的重点产品、发展三产和三线调整作了总体部署,并确定了一批重点企业的发展目标,其中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到2000年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庆安、西航公司、陕飞、秦川厂等6个企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还有华山厂、庆华厂、昆仑厂、陕西开关厂等10家企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回顾过去成绩巨大,展望未来挑战严峻。33万陕西军工职工正满怀信心地在二次创业中再造辉煌!

(新文钟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