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家至上争创一流
——记省先进集体航天四院四十三所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四院四十三所(又名陕西非金属材料工艺研究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实行军民分线,在探索中拼搏奋进,实现了单纯军品科研生产经营型向军民结合科研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出现了军民品齐头并进、干群士气高涨的好形势,今年“五·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先进集体”。
43所党委认识到,作为军工企业,必须强化国防观念、国家观念,始终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该所十分重视提高职工素质,着力培养“国家至上”的精神。他们在全体职工中连续三年开展思想、纪律、作风的整顿,大大加深了职工的敬业爱岗观念。他们举一反三,结合自己承担的重点型号等军品任务查思想、找隐患。1994年,针对两套大型喷管出现漏气,他们经过深入动员,讲清这项工程的政治、军事意义。所里组织了攻关组,开展了大量工艺试验,找出了故障原因,强化管理,严格工艺纪律,终于解决了喷管漏气问题,年底试车获得成功,受到总公司的通报表彰。1991年,在重点型号模样阶段遇到了困难,地面试车接连失败,国防科工委、航天部十分关注,要求限期解决,不能拖后腿。困难当头,43所领导、技术人员站了出来,承担了十几个项目的攻关任务。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的工作,难题相继突破,确保研制顺利转入下一阶段。被称为中国跨世纪工程的某型号,四院承担的发动机首次试车失败,如不迅速找到原因,采取措施,有可能影响全箭技术方案的确定,拖延工程进度。这时,又是43所站了出来承担了主发动机前燃烧室成型的任务,在短时间里反复修改技术方案,大胆试验,终于在5个月后拿出了产品,试车一次成功,为我国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航天产品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它的生产过程具有鲜明的高科技特点。43所十分重视职工队伍的建设。近几年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加强管理,逐渐造就出一支能打硬仗、善于攻关、争创一流的职工队伍。早在1990年,这个研究所即获得了国家教委和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培养复合材料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聚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他们重视结合科研生产实际选题,自己培养出24名硕士研究生,又通过认真实施“三高”人才接力计划,以老带新,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开展科技论文、QC成果发布、青工技术比武等,培养出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凭借着这批技术骨干,该所承担着国家重点工程任务,攻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这支队伍不仅干军品争一流,干民品也不示弱。该所1991年开发的挠性剑杆带,通过国家鉴定后,获得银奖,并作为国家指定替代进口的产品。剑杆带建线投产后,很受用户的赞誉。目前客户已遍及20多个省市300余家企业,年销售产值达到500余万元,产品覆盖国内45%的市场。1995年全所工业总产值比1991年翻了一番,民品产值逐年上升,到1995年民品已占工业总产值的50%,职工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9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陕西航天系统经济效益好先进单位。1996年,又新开发出复合材料压缩天然气瓶、防弹头盔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北京国际电动汽车及代用燃料汽车技术交流展览会上,43所参展的装有50升压缩天然气瓶的一辆北京吉普车、一辆桑塔纳车以及一个全复合材料车身,格外引人瞩目。李鹏总理、邹家华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等领导参观展览,特别询问了天然气瓶的研制情况。邹家华副总理说:“我们支持航天搞代用燃料汽车,我们的水平要超过国外水平。”在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航天总公司和四院、43所共同出资200万元,已开始率先改善西安市50辆公交车作为“示范车队”。由于43所坚决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民品,为陕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被授于“科技兴陕”先进单位。 本报记者周新安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