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织女星
——记全国先进女职工、安康缫丝一厂挡车工薛艳
文/陈国方
1986年元月,刚刚高中毕业的薛艳告别了校园,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毅然走进了“轻工业不轻”的安康缫丝一厂,当了一名挡车工。
初进车间,当她看到五百多台织机井然有序地排列着,马达飞转,织机欢唱,像是欢迎自己的到来时,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为尽快掌握操作技术,单独挡车,她每天上班总是提前半个小时进车间,下班了还缠着师傅不放,问这问那。累了一天回到宿舍,想早点睡觉,可她翻来复去老不能人眠,她一次又一次地从床上爬起来,学挡车知识和打结技术。头昏了,就拧条湿毛巾缠上,脚站疼了,伸进热水里泡一泡。一个多月下来,她的操作技术大有长进,而体重却减了几公斤。母亲望着面容日渐憔悴的女儿心疼地说:“休息几天再上班吧!可她还是默默地摇摇头,又拿出纱丝练起打结来。
三个月后,薛艳就能独挡二十四台复摇机了,打口结从刚进厂时的每5分钟30个,逐步增加到90个,超部颁标准10个,成了复摇工中的单项练习“冒尖户”。当她看到复摇机在自己的操作下有节奏飞快地编织着洁白的丝线时,才真正理解到了劳动的意义和创造的伟大。从此,她把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随着金梭银丝,都织进了那绵绵不绝的白丝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薛艳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工作岗位上,她把党组织和师傅对她的培育之情,又全部倾注在青工身上。她把自己多年来刻苦钻研掌握的操作方法,毫不保留地传给姐妹们。几年来,她在车间组织培训了6批分析工,并举办了操作技术知识竞赛。一次,厂里为千阳县代培新工,车间和生产技术科的同志让她负责代培工作,她二话没说,就教新工操作,一天到晚和新工在一起练基本功,钻研复摇理论,直到每个新工技术娴熟,运用自如。后经生产技术部门组织专人现场测定,她带领的这部分新工不仅按时完成了单项学习任务,而且很快都能上机操作,成为千阳缫丝厂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薛艳的小孩年幼,爱人上的是三班倒,她呢要忙家务,又要照看小孩,还要按时上下班。1995年3月的一天,厂里组织各工种技术比武,她被定为复摇选手。恰好这时,有人带口信说她5岁的孩子在家里被开水烫伤,她赶回家中后,厂医务所建议她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怎么办?考虑到自己万一走了势,必定影响比武。于是她一面哄着孩子,一面找人请来了娘家的老母亲,把孩子送到医院后,一头跑回厂里,硬是坚持比武近两个小时,夺得了单项打结第一名。这时她才匆匆地赶到了医院。看到趟在病床上的孩子,薛艳流泪了……
薛艳虽是一名普通的女工,却赢得了许多荣誉:199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并光荣出席了陕西省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1996年被省妇联、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八五”立功竞赛“三八”红旗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