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靖西天然气管道工程工地:
化建人降“铁龙”
在祖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一条黑色巨龙——靖西天然气管道在高山峡谷,河流铁路间穿梭……
看到全长约458公里的“铁龙”被降服在13个县市的茫茫大地上,人们不仅为辉煌的杰作所折服,同时也对创造杰作的化建工人充满深深的敬意。
“五朵金花”展英姿
20多岁,花季般的年龄,正是青春少女们打扮爱美的时候,可刘亚琴、朱咏玲、魏红娟、张君和沈秀洁五位年轻的女焊工,身着厚重的工作服,头顶焊帽,手握焊把走进了风沙弥漫。黝黑发亮的脸庞并不特别,粗糙有力的双手并不少见,男子样的装束更是平常,她们成了真正的“假小子”。
工作中,巾帼不让须眉。一天十五六个小时干在现场,吃在现场,饿了,啃冷面包、方便面充饥,渴了,喝口凉水,舔舔嘴唇继续干。管口要蹲在不到1米深的作业坑内仰焊,人动不了,每道口焊下来汗水浸透了工作服,焊花飞溅到膊子上,刺刺地痛,她们咬紧牙挺过去。河流穿越时,朱咏玲和男工一样在刺骨冰冷的泥水中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通宵;蹲得久了,刘亚琴患上了腰疼病,贴上药膏、吃点药继续干。她们的焊接速度超过了男工,而且焊接合格率达95%以上。
姑娘们也有叫苦的时候。看着镜子,她们伤心得哭了,镜子里的人哪是曾经细皮嫩肉的她们。吃的苦不敢让父母得知,却得到社会承认。她们笑了,她们自豪,她们无悔,她们向人们昭示,劳动之美,工作之美,创造之美才是最美的。
好男儿血洒疆场
在靖西管线成千个建设者中,绝大多数化建工人成家后分居两地,其中大部分家在农村。家庭生活的重担全落在父母或妻子身上。但在化建工人的心中,家事再大也没有造福百万人民的“兴陕富民工程”重要。
一位叫王继民的管工,才二十有八,就勇敢地挑起了管工组长的重担。1996年10月,富县十B标段天然气工程刚开始施工。正在节骨眼,接到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他强忍内心的悲痛,干完手中的活。等风尘仆仆赶回山西老家时,母亲已下葬了。一向坚强的男子汉,一个真正的孝子禁不住满眼的泪水,他跪在母亲的坟头嚎哭:“娘,儿对不起你,对不起这个家啊!平日很少尽孝心,可连你最后一面也未见呀!”建筑安装施工工期紧,忙季他从没回去,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王继民何尝不想回家去孝敬母亲,照顾妻儿,但他心中装的是“天然气”。
富县十B标段技术负责人冯战峰,风华正茂,精力充沛,整个身心压在了天然气工程上。白天晚上蹲在现场,一天跑几十公里的战线。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病倒了。他将吊针瓶带到工地解决施工困难。可谁能想到,此时,他体弱多病的妻子带着不满百天的孩子远在西安艰难度日。
起重工高步成,寒冬腊月,砸破冰层,站在彻骨难耐的洛河中探路铺石;协议工杨运车身绑腰带、系着管子,浮在冰冷的泥水中焊接管口……
一幕幕雄壮的施工场面,一曲曲拼搏奉献之歌在靖西工地荡漾。
夫妻情痴天然气
为了早日建成通气,化建工人顶酷暑,斗严寒,战天斗地,风餐露宿,以满腔热情建设着“天然气”这个富民工程。许多化建工人将家安在了工地上,夫妻、父子共建天然气。
韦解林和杜惠玲,他们两口都是五十多岁的老职工,按工龄资历本可在舒适的办公条件下安度晚年。由于工程需要,他们二话没说,卷起铺盖来到工地。简陋的一间房既当卧室又办公,这里冬冷、夏潮,吃住条件很差。老韦身患高血压,经常头晕。可他做为质检员严把质量关,每天奔波几十公里检查,对不合乎质量要求的,决不姑息迁就。老伴杜惠玲管着工人的“家”,每天去40多里外的工地送饭,人们称他们“夫妻不减当年勇,春蚕到死丝方尽”。
老职工余热挥洒黄土地,年轻一代满腔热血献石化。焊接女将刘亚芹,是工地呱呱叫的“巾帼英豪”,她的男朋友,电焊工李建设吃苦耐劳,聪明能干,靖西工程洒下他辛勤的汗水。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描绘着一幅壮丽的人生之路。
人的生命无需以美丽点缀,但人生的事业却离不开美丽的追求。这便是化建人的人生写照。(柴金富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