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好班子、好产品好营销
——西安制药厂高速跳跃式发展记事
1991年还亏损995万元的西安制药厂,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不仅实现扭亏,而且以每年50%的速度跳跃发展,成为国有企业的一面旗帜。最近,陕西省副省长赵德全在视察该厂时指出,西安制药厂的经验证明,国企能搞好,关键是要有好班子、好产品、好管理和好营销。
西安制药厂是一个具有59年历史的老牌国有大中型企业,现有职工3300多人,退休人员1000多人。包袱沉重、冗员过多、资金紧缺、设备陈旧等国有企业的“通病”,在它身上一应俱全。进入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该厂也曾一度陷于困境。一些老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频频失利,导致效益下降、经济滑坡,成为省内有名的亏损大户。当时曾有人预测:西安制药厂5年内翻不了身。然而现今,西安制药厂不仅打赢了翻身仗,而且每年都在以50%的增长速度跳跃式发展,企业彻底扭亏,且已形成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一.抓产品结构调整使优势的原料药形成规模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如红霉素原料由年产12吨扩大到120吨,名列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25%;琥乙红霉素由年产10吨扩大到100吨,名列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90%;异VC钠由年产120吨,扩大到600吨,名列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为45%。在优势产品产量扩大的同时,他们又以市场前景看好的红霉素为依托,大力开发琥乙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依托红霉素、克拉霉素等系列产品,使其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在全国取得绝对优势。
二是以销售为龙头,实施名牌战略和网络战略,走优势产品之路。西安制药厂生产的利君沙,药品名为琥乙红霉素,它保存并提高了红霉素的疗效,同时剔除了红霉素的毒副作用和强烈的苦味,是红霉素系列衍生物“五朵金花”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厂虽在国内率先研制出这种新药,但由于当时观念陈旧,只注重产品开发,忽视了市场开发,致使好端端的产品成了靠搭配销售的滞销品。1992年,他们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找出了经营上没有大的策略、缺乏开拓性思维等问题症结,并根据当时情况采取了五个措施:第一、注册商标,塑造产品个性,打品牌战;第二、推行区域代理制,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渗透,打网络战;第三、采取垂直销售法和价格政策,打策略战;第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重新设计包装,改变产品面貌,打形象战;第五、狠抓销售基础,每年在医院开300—500个推广会,广泛有效地利用媒介做广告,打宣传战。经过几年的细致工作,利君沙战略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企业发展了147家代理单位,建立起遍及全国的营销网络,现在产品成了广为人知的名牌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41个大中城市,并正在向131个地区和广大农村进军。利君沙的销售收入也从1991年的47万元增长到1996年的2.3亿元,累计增长了490倍,预计今年利君沙单品销售将突破3亿元大关。利君沙战略的成功,不仅是创造了一个品牌,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利君沙效应”。这对企业更新观念、适应市场和今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是狠抓企业管理,实施了“外圆内方”的战略。“外圆”,就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创造和营造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方”就是内部的严细管理。在这些方面他们首先抓人的管理,解决干部作风和管理粗放问题。做到了领导班子讲团结、顾大局,中干和一般干部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两到位。其次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带动其他管理工作。他们以成本和资金的管理为重点,成本管理突出抓了“固定价格、变动成本”,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指标考核体系。再次是抓物的管理,对物资采购实行“固定成本,变动价格”,制定比质比价、节约奖励的政策。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的落实,西安制药厂在医药行业竞争激烈、效益下滑的不利形势下,不仅扭亏为盈,而且以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效益迅速发展。1996年企业各项经济指标都较1991年增长225%;销售收入较1991年增长了264%;实现利润较1991年增长1005%。今年1—5月该厂又实现跳跃式发展,完成工业产值19120万元、销售收入20900万元,实现利税1999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1%、69%和103%。
西安制药厂下一步将组建利君集团,走以药为主,全面发展的道路。预计本世纪末将实现工业产值11亿元。他们近期推向市场的利迈先、利君舒络、利君风痛宁等一批新产品,已展现出良好的旺销势头,无疑将为企业发展再度注入活力。(赵大更 马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