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醉酒
文/喜多
我父亲在人生的旅途中走过了五十六个春秋。他很少喝酒。尽管如此,几十年来父亲还是醉过三次的。而且每次醉酒都伴随着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1980年冬,知青招工返城风席卷全国。父亲公司要派人去东北哈尔滨阿城招回一知青。当时,父亲是办公室仅有的一名男性,其余的,要么是快退休的老太太,要么是正在喂奶的少妇。要从温暖如春的南方到几千里之外零下几十度的北国冰城农村,谁不皱眉犯难?父亲考虑到这是人家知青一生中难得的机遇,绝不能放过。于是顶风冒雪上了路。到了阿城,父亲来到这名知青的住所。说是住所,其实就是用树枝围几个平方,“屋顶”就是一块油布,“屋”外风雪交加,“屋”内小雪纷飞,只见那知青冻病了躺在床上发抖,见我父亲是来招他回城的,便一骨碌从床上滚了下来,跪在父亲脚下,两行泪珠直往下滚……见状,父亲连忙扶他起来,背他到十里外的县人民医院,自己掏钱替这位知青看病。回到南方后,父亲因劳累过度而住进了医院。第二年,恢复高考,这位知青考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分回本省,在计委工作,还带回了一位漂亮的北京姑娘(这姑娘与他是同班同学)。结婚那天,父亲被邀作客,而且坐了上席。席间,小伙子、新媳妇一同敬我父亲一杯酒,以表达他们“谢恩”之意,盛情之下,父亲破天荒将一杯白酒饮下。那天,父亲第一次尝到了醉酒的滋味。
1986年10月,父亲所在单位的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只是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被认定不是依靠对象,将他下放回家,在社会上流浪了二十多年,到“文革”后期也没得到落实政策。于是,他毛遂自荐到我父亲单位做临时工,几年下来,把个冷冷清清的单位搞得热火朝天。他能说会道,能画会写,不仅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还有一个灵活的经济头脑和勤劳实干的拼命精神,为单位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立下了大功。我父亲认定他是块好料,于是亲自替他跑上级,经过前后三年不懈努力,他的转正转干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三年后他被调到广州工作。第一次回家过春节时,特地来看望我父亲,邀父亲上他家,并拿出一瓶五粮液,炒了几个菜,自然,这次父亲又醉了。
1989年初,父亲第一次代表公司参加在西安召开的全国订货会。客户都是陌生面孔,为了让人家更快地熟悉自己单位的产品,于是,父亲用了“苦肉计”,在开幕式酒会上,父亲到每桌敬酒,少不了一番自我介绍。酒会后,父亲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是怎样回到自己房间里的。据说那次会上醉酒的只有我父亲一人。大家对他的印象颇深。初次出征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几十年生活的风风雨雨,父亲没有惊人的业绩,也没有为我们挣下厚实的家产。但他三次醉酒所表现的善良品德和一心为公的情怀,却时刻在教导我们怎样去工作,怎样在大千世界里去实实在在的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