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花园城市”更美好
新加坡这个面积仅60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是举世著名的“花园城市”。初来乍到的人们眼见的是葱绿的热带植物、五彩缤纷的鲜花,漂亮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和清洁的街道。然而,只要是在新加坡住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这里特有的一个专用名词——“垃圾虫”。
“垃圾虫”是指那些在街上乱扔烟头、纸屑等垃圾的人。为了维护新加坡清洁的环境和“花园城市”的形象,自1993年2月起,新加坡开始实行“劳作悔改令”,将破坏环境的“垃圾虫”分批集中起来,令其在公共场所和街道上进行“劳改”
“劳改”的内容是清扫街道。初犯者“劳改”一小时,而重犯者则两个半小时。一两个小时的“劳改”对于缺乏公德意识、破坏环境的人来说可能是小事一桩,不足以引起其重视。真正起作用的恐怕还是在于“劳改”的方式。
在“劳改”时,“垃圾虫”们必须身穿特制的“劳改”马甲。马甲背后印有英文“劳作悔改令”的字样。这样,这些“垃圾虫”就在“劳改”时面对大庭广众而大丢其脸。这还不算完。“劳改”进行时,有关部门会通知各新闻单位。报社、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将在“劳改”现场把“垃圾虫”们摄入镜头,然后公布于众。
惩罚破坏环境卫生者和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优美的环境只是新加坡努力保护环境的一个小小的侧面。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花园城市”是建国32年来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和不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
1972年9月,新加坡正式组建环境部,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在过去20多年中,环境部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有关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框架。环境管理和控制包括涉及环境方面的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和公共健康教育等。第二,大力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如建设全面的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以及固体废料、垃圾处理系统等。
在污染控制方面,新加坡严格立法、执法。根据清洁空气法,所有的工业都必须依法安装、使用空气污染控制设备以使排放的废气在法定允许标准之内。汽车的废气和噪声也同样根据严格的法律规定必须定期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定。
控制污染是新加坡环境保护成功的一个方面。大力美化环境的努力则是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的主要原因。
60年代初,新加坡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园。空地四周和道路两旁也是树木稀少。1967年,新加坡政府在发起“保持新加坡清洁和美丽”运动之时,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把新加坡建设成为“花园城市”的目标。
除此之外,根据政府21世纪美好家园的蓝图,新加坡在进一步美化环境的同时,加强了对国民加强环保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鼓励人们戒除陋习,提倡文明行为,努力建设一个“优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