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长的心愿
文/安鸿 志森
1977年21岁的张宪广农村插队后,像一粒种子撒在安康工务段吕河桥隧工区。他好学上进,1982年成了工区班长。在这比“芝麻官”还小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5年。
这些年来,张宪广记得最清的一个日子是1985年6月25日,他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从些,他把共产党员这身份看得高于一切。
从这天起,张宪广没有请过一天事假,义务奉献工时1600小时,13个春节在工区度过。
在工区老职工的记忆里,张宪广早上点完名,不是扛着铁锹,就是背着抬筐第一个赶到工地。15年天天如此。他不但在工地上与职工抢活干,有时还“背着”职工偷偷干。
1996年10月17日晚上8点多,他与职工刚从工地回到家,晚饭还没来得及端手上,突然段上送料的车来了。他掏出上工的哨子,刚想吹,一想,职工都忙了一天,正吃着饭,咋好忍心打搅。那天送的是水泥,整整30多袋,张宪广硬是肩背手提,一个人干了近2个多小时。
张宪广始终把帮助职工当成自己的“份内”和“责任”。7、8、9月份是工区防洪季节,女职工也有出巡的任务。有的胆小,不敢钻山人洞。张宪广常常一声不吭,接过她们的铁锹和备品,帮她们出巡。有人对他说,她们挣钱你去干活,傻不傻?满以为这话准能让张宪广顿时省悟,没想到他一脸平静,说:“都跟自家姐妹一样,给自家姐妹干活咋能算傻!”
职工都说张宪广有“三少”:父母探望得少,自家孩子抱得少,帮妻子家务干得少。1995年在安全标准线建设中,他没日没夜带领职工奋战在生产一线。10月初,年过古稀的父亲病重,宝鸡老家给他发来了第一封电报。他把电报塞到衣袋里,连妻子也不让知道。没几天,父亲病危的电报又飞到他手里。在“建线”与亲情、忠与孝之间选择什么,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当工区检查验收成绩名列前茅与父亲病故的消息同时传来时,这位五尺男儿哭了。
张宪广当班长15年来年年被段、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有人问他当了这么多年班长烦不烦?他笑着摇头。今年4月初,安康工务段在实施“让先进先脱贫”工程中,帮张宪广在车站附近盖了一个小卖部。看着拔地而起的房屋,张宪广动情地说:“组织的关心照顾今生今世难忘怀,这班长,我打算再干他个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