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转香
张岑
红白喜事,各地均有,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规矩。笔者日前参加了一长辈亲属的丧事,自然经历了这些陈规旧俗,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转香”了。
石泉的丧事,无论春夏秋冬,必然要将逝者的遗体人棺停放一晚,以示哀悼。而这一晚肯定要有些内容,最主要的就是转香。
我们这讲老规矩的多,丧事也大多按老规矩办,久而久之,操办丧事的人也自然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倒也方便,40岁以下的人也不懂,把他们请来,价格谈妥,听这些人的指挥就是了。主持转香的有4—6人,每次3人即可。他们手拿锣鼓等乐器,慢慢地围着棺材转圈,还有一人随着锣鼓的节奏唱孝歌,唱词大多是历史及民间故事,再现编几句以逝者的口吻对其后辈的嘱托,这中间既有对中华民族美德的传颂,也有对封建糟粕的宣扬。孝歌用特有的音调唱出来,听来阴森森的。转香除他们外,还必须让逝者的子女及晚辈亲属参加,最少应有4—5人才撑得起场面,每人手拿一支香(男左女右),跟着他们围棺材转,故谓之“转香”。
转香全过程由天黑到天亮,随季节的不同,开始、结束的时间也不同,但都长达八、九个小时。笔者参加的转香,从晚9点到早晨5点半,午夜约有半小时的吃饭时间,除此一分钟也不停。每转一圈需1—2分钟,总共要转四、五百圈。转香的人都采用轮班,每人每次转多久倒没定规,也没人排班次,视身体情况及孝心而定。前半夜转香的人多,后半夜就只有逝者子女及近亲参加了。笔者故去的亲属晚辈算多的,坚持到最后也就六、七人了,算来这几人都转了200圈以上。凌晨四时,转的过程中我偶尔抬头一看,几个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步履蹒跚、满脸疲态地围着棺材一圈一圈转,不禁深感悲哀(此时的悲哀已不是对亲人逝去的裴哀),倒是那几个“专业户”依旧敲锣打鼓、念念有词,真够专业的。要知道他(她)们都是50岁以上的人了。悲哀归悲哀,家家都这样办,人人都这样转,你愿意被人指责为不孝?
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能办
到的,但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那些不好的陈规旧俗也必定要由新风尚所替代。比如办丧事,守灵可以保留,但不必转香,可以拿出逝者生前的照片,有摄、放像机的还可播放逝者生前的生活录像,供前来哀悼的亲友观看,也可围坐一块谈谈逝者的工作业绩、生活趣事,这样岂不更好,能说就不孝吗?
我在想,临终时一定要留言,不让女儿再为我彻夜转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