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扎实·厚实
蔡嘉励和他的画
郭浩
但凡认识蔡嘉励的人,无不觉得他和他的画一样——实在。我与他相识30个年头,最突出的印象也是画如其人——朴实,扎实,厚实。
嘉励1947年生于陕西省绥德县。自幼受父辈影响,酷爱绘画,并受到憨厚淳朴、粗犷豪放风俗的薰陶,得到古老雄浑、宽广厚重的黄土地的滋养,形成了朴实的性格。
1968年他参军来到堪称书画圣地的西安。部队倡学的氛围和长安自古的墨香,使他产生了从自发到自觉的人生转折和学画飞跃。平时,他利用业余时间临碑帖,摹画谱,画速写;节假日,他带着画夹观碑林,看画展,外出写生,拜师求教。他曾得到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的何海霞老先生的指点,走上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轨道,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他把深入生活的瞄准点选在了黄土高原。他觉得是养育自己的故土,更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沃土。他把在部队领导机关从事绘图、摄相工作看作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他经常外出勘察地形,总是忙里偷闲作画;十多次乘直升机拍摄地貌,总是看不够黄河、秦岭和陕北的千山万壑;每年回家乡探视,总是骑自行车四处写生;在家看电视,总是以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为快事。他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持之以恒,执著追求作画不止,日积月累,素材颇丰。
丰厚的生活积累,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源泉活水。他“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自然;继承传统,但不拘泥于前人的笔墨章法;敢于探索,自创了“小气泡皱法”和“纸张风化法”。他以写实为主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题材主要是雄浑壮阔的黄塬、山峁、高坡,风貌独特的窑洞、石墙、柴垛,充满生活情趣和勃勃生机的牛羊、毛驴、鸡窝、农家院落以及红红的高梁、金黄的麋谷。如《高坡人家》、《黄塬迎春》、《瑞雪图》、《踏雪归》、《崛起图》、《暮霭图》、《朝晖》等等。
80年代,嘉励的画就屡见报端,经常参展,多次获奖,已初步形成了厚实的艺术风格。风格就是人。他的山水画,不像古人的山水那样淡雅,也不像岭南的山水那样灵秀,而是苍劲、厚重、粗犷、拙朴。为此,人们称他为“窑洞画家”。他那一幅幅画,如一首首写在黄土地上的诗,似一曲曲山峁峁上的信天游,像一声声如诉如说的陕北唢呐,引人去思考,去琢磨,去联想,去回味。
1991年,他转业到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出任业务办主任,从此,看画展的机会更多,评论画的时间更多,接触的名家高手更多。他如鱼得水,倍加珍惜,更为刻苦;进一步学习传统,深入生活,潜心创新;博采众长,画技日益见高,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和收获季节。他将蕴藏在心灵深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黄土高原、热爱人民勤劳俭朴的情愫,进一步迸发和渲泄出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一张张、一幅幅气势磅礴、恢宏壮美的巨幅山水,在他笔下不断问世。他在主攻山水的同时,扩大视野,拓宽题材,兼画花鸟。他的作品参加了全国第八届美展、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览、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全国首届花鸟画展等20余次大型展览,屡屡获奖,部分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及海内外人士收藏,有的入编全国性的大型画集,还出版了《蔡嘉励画册》。他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
今年4月,省美协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开幕式盛况空前。《黄河壶口》、《秦岭烟雾》、《太行浩气》、《太白揽胜》等山水巨制,赢得人们的啧啧称赞。人们夸他方向对,路子正,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成绩显著;说他对黄塬的情、对窑洞的爱没有变,作品的主旋律没有变,变的只是情更深,意更切,笔墨更重,气势更大,作品更为苍劲,更具神韵,酷似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疑是无声的《黄河大合唱》。
面对功成名就,已到天命之年的嘉励头脑冷静,还是那样实在。他知道艺术无止境,贵在创新,前面的路更长、更难,必须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