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8月19日
头版
01

“泥碗”与“金碗”

章明

报载,某地800多名下岗位职工经劳动部门联系介绍到十余家用人单位应聘考试,尽管是按行业分类,专业对口,条件和要求也很低。应聘的成功率还是不到20%,大多数未被聘用,而且被录用人中,又有一些人因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技术、工作要求,再次下岗。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今大多企业在内部岗位、工种分配上,一直是一个工种干到老,一次分配定终身,当车工的不会开刨床,削平面的不会车内孔,技术培训也是打锣卖糖各学一行,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和要求。对国企不少职工来说,捧的虽是“铁饭碗”,或许是长期搁着不动,现已“生锈”,如同没饭碗,一摔即碎,一碎就无以糊口了。要吃饭,得先造碗,遗憾的是,不少待业者或悲天悯人,怨声载道,或坐等政府“救济”,认为自己“嫁”不出去,全是“红娘”,不热心,不从自身“相貌”上找原因。

能找到一个永不生锈,久摔不碎的“金饭碗”吗?答案是否定的,但这样的“饭碗”可以不断地塑造。知识就是力量,一个有力的口号,足以使你从失业深渊中重振旗鼓。白天的深圳,繁华街头,匆匆忙忙,川流不息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深圳速度。然而到夜间,各类职业学校座无虚席,灯火阑珊处是一批批不知疲倦的读书人。素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天之骄子也走出“象牙之塔”,奔向“双学位”,奔向各级各类、社会急需的职业培训班。

《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技能是失业的克星,培训是就业的福音。本来没有“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只能不断增加“饭碗”的“含金量”。一位经济学家断言:未来的失业者就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了学习,就能在职业更新换代的大潮中游刃有余。?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