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贴心主席”陈大生
文/桂子 科臣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陕西省“模范职工之家”的铁二十局三处采访。所到之处,职工提及他们的“贴心主席”陈大生,总是赞不绝口。
就是这个拥有2600多名职工和20个基层工会的工程处,近年来先后荣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职工之家建设先进单位”、“工地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陕西省“模范职工之家”等殊誉。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中铁建总公司工会相继在该工程处召开了工会基层工作现场观摩会。陕西电视台曾在黄金时间播出记者采访的专题报道搬不垮的“职工之家”。一时间,全国18家新闻媒体分别报道了该工程处的建“家”经验……
谈及现在纷至沓来的种种殊荣,处工会主席陈大生显得十分冷静。一向淡泊名利的老陈,自12年前主持处工会工作以来,务实创新,埋头苦干,颇受基层职工的拥戴。说起建“家”,陈大生向记者叙述了这样一件往事:1985年底,老陈到大秦铁路施工现场检查工作,段里有的工人见了陈主席直言不讳:“不是我们不爱工程队,而是我们爱不起来,睡觉没张床,东西没地方放,想坐没个凳。”陈主席随后跟着工人查看了他们的床板“吱吱”作响、桌子摇摇晃晃,凳子竟是砖块支的……老陈心里发颤:工人们说的何尝没有道理?如何使“工会是我家、大家都爱它”,成为职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呢?在处工会的建议和处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先后投资48万元,为每个施工一线职工配发了便于流动搬迁的铁床头、铁皮柜、皮箱和小圆凳,为班组配齐碗柜、热水瓶等用品。为了节省每一块“铜板”,陈主席不辞劳苦,带领工会干部先后考察了3个厂家和10个商店,终于购置了一批批物美价廉、职工称心的物品。与此同时,他们还统一了工点临时房屋的造型,修建了必备的文化活动场所。在甘肃引大工程,当一线职工在贫困的边远山区第一次看到工会为他们放映的露天电影时,工人们兴奋地高呼:“工会万岁!”谈到这里,陈大生动情地说:“工人最可敬,工人最可亲!作为基层工会组织,最大的‘维护’应该体现在真心实意地为职工办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只有这样,职工才会把工会真正当成自己的家。”
陈大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建“家”为龙头,重点突出维护职能。该处下属20个施工单位分布在全国11省区211个市县的24个工点上,担负着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建筑施工任务。针对企业工点不固定、长期流动、搬迁频繁、野外作业等特点,陈主席与处工会同仁们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宜流动、搬迁建家的工作思路:即把“家”建在职工心田,大家的“家”大家建,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使之常搬不垮,常建常新。在建“家”的基础上,工会还在全处范围内开展工点与工点的跨区域挑、应战赛,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夺“杯”赛,队与队、班组与班组之间的对抗赛和岗位创记录劳动竞赛,近3年,该处连续捧回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八五”立功竞赛“质量杯”、“科技进步杯”等优胜奖。
陈大生常说,处工会在代表和维护的位置上,对企业贯彻和执行《劳动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制定劳动标准,督促行政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对待工、息工人员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重大决策上,陈大生总是旗帜鲜明地代表职工站在群众一边。有事找工会,有难找工会,已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处工会已成为职工实实在在的温暖如春的“家”,陈大生也被大伙誉为“贴心主席”。与此同时,“陕西省优秀工会工作者”、“全路优秀工会工作者”等殊荣,也纷纷向“贴心主席”陈大生涌来……
“作为基层工会主席,就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办实事,倾其所能地为群众办好事,这就是最大的维护。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我的工作准则。”“老工会”陈大生的一席话,为我们的采访划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