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8月23日

陕西工人报新闻广角 辽西有个大学村 闯荡美国的上海女人 广告竟然这样创意! 中国国歌小史 我国最早的出租车 谁先发现烟草致癌?

当前版:第A7版:新闻广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新闻广角
07

辽西有个大学村

文/田睿

在辽宁西部,大小凌河的交汇之地,有一个不大的村落——凌海市余积镇小方村。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只有400户人家的小村,然而却声名远扬。据统计,这里20年来没发生过刑事案件,15年没有治安案件,10年来没有一次民事纠纷。最引人注目的是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已有79人升人大中专院校,其中有4人考上了研究生,被人们誉为“大学村”、“状元村”。

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是村里的焦点话题

走进小方村,乍一看这里与其它北方农村并没有什么区别:纯净的空气、平坦的黑土地、零落的犬吠、缕缕的炊烟,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一旦你与村里人搭上话,便会立即感受到这里的话题不同凡响: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见面后谈论的,不是衣饰不是钱财,而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小方村谁家挣钱多,谁家穿着时髦并不让人眼热,而谁家孩子的成绩好肯用功才是最令人称道和羡慕的。重视教育已成为这里的村风,而且这种村风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讲,明朝万历年间,孟姓和杜姓两家从山东迁移到井水清澈、甘冽的凌河岸边,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代以种粮养马为生,此地人心方正,故其村名为方正堡,后边加一“小”字以示自谦,后来经世代演绎、简化为小方村。这个村祖祖辈辈酷爱读书,清末宣统年间出了最后一个秀才。小方村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世代积淀、沿袭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只要想生活得好一些,便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问题上小方人站得更高,见地不俗:要致富先治愚。

小方村集体经济并不发达,但村里在教育上却舍得投入。从1969年起这个村就办起了幼儿园,教师都经过专业培训,教材与教具和城市中等幼儿园不相上下,他们谙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必须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道理。前几年,投资23万元建起了幼儿楼、翻建了小学校舍,升学率达到百分之百。小方村在镇里不是最富的,但他们的幼儿园和小学校却是镇里一流的。从小方村毕业的学生,到了镇中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在小方村,村民的吃穿用都很节俭,可唯独孩子们的学习费用不能省。每个学生都订一份报刊,即使是育红班里的小娃娃也人手一册《好孩子画报》。村里每户人均买书、供孩子上学的钱要占收入的40%左右。村民手里有了余钱,不是先盖房子,而是先给孩子们买书藏书。

三间平房换来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原村党支部书记老孟已年过半百,他平时省吃俭用,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俱,最值钱的要算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前年,他终于倾其所有,盖起了三间宽敞的平房。没事的时候,老孟总爱坐在小院里的那株大枣树下,眯着眼睛仔细端详自己那崭新的房子,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一种幸福和踏实的感觉在心中涌荡。是啊,苦熬了大半辈子,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

不久,二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来了,可谓是锦上添花、喜上加喜。可老孟捧着那张期盼了很久的纸片,却怎么也乐不起来。大儿子正在大学读书,花费已经不小,这次老二考的是美术学院,又是自费生,是需要一大笔钱的。老孟走亲串友借来借去,也没凑足那3万元钱。最后,老孟把目光落在了那三间“北京平”上,心里真的不舍呀!在农村,房子几乎是一家人的命根子。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老孟把心一横,卖房子!老伴一听,躲到边上偷偷地抹起了眼泪。

听说老孟要卖房子供儿子念书,亲朋好友大多赞成,也有人劝他三思,人老了总该有个安身之所,可老孟说:“我们已经老了,吃了一辈子没文化的亏,说啥也得让孩子们多读些书,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耽误不得。”

现在,老孟和老伴仍然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可他们却有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满足感。他们真正地懂得了自己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基业。

4个子女同登金榜的人家

在小方村,提起刘凤庚一家,大家都显出敬佩的神情,因为尽管家境贫寒,夫妻俩却将4个子女都送进了大学。

今年55岁的刘凤庚是余积镇中学的副校长,他的妻子也是教师,夫妇二人都是老三届。在那个年代,他们是村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家,自然对下一代学习的重视程度也比其他人家高。

刘凤庚教子有方是村里有名的,他曾总结出自己的三套法则:一是注意早期的智力开发。孩子们4、5岁的时候,他每次到外地出差,很少带回吃的东西,可孩子们总能在父亲的提包里惊喜地翻出一本本心爱的连环画、小人书。二是舍得智力投资。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8口之家,从孩子们上学的那天起,家里便没有谁穿过一件贵重的衣服,家里只有两只木箱和一张桌子。然而在教育上他们却从不吝惜,即使在工资较低的年代,每个月也要花上30元来给孩子们买课外书、参考书。三是以身作则。刘凤庚两口子同是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常常是手不释卷。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跟着父母学。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各看各的书,虽然家境清贫,但也其乐融融。孩子们学习到深夜,刘凤庚就陪到深夜。每次考试成绩下来,考得好的不特别嘉奖,考得不理想的也不责骂,只要个人努力,那就足够了。

现在刘凤庚的4个孩子都已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大儿子读完研究生,分配到北京某研究所,二儿子分配到葫芦岛市化工研究所,大女儿在锦州热电厂工作,二女儿在锦州市太和区某学校任教。

在村里,象刘凤庚这样子女全部考上大学的人家还有8户,象刘凤庚夫妇这样教子有方的人家也还有很多。

小村里出了位副领事

走进郭中昶老人的家,你立即有一种倦鸟归巢的平实感和宁静感。4间老式瓦房,窗明几净,房檐下挂着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和红艳艳的辣椒。小小的院落拾掇得井井有条,显出主人的勤快和利落。

已经73岁的郭中昶老人,刚刚放牛回来,他耳不聋、眼不花、腿脚利落。一谈起小儿子郭维勇,眼里立即闪出骄傲的神采。有这样一个出息的儿子,老人是有资格骄傲的。郭维勇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但他从小就非常懂事,在学习上从不要家人操心,从小学到中学成绩在班里总是第一名。说起儿子的学习,郭中昶老人眼里涌出点点泪花。 “这孩子没少吃苦啊!”

在锦县一中学读书时,郭维勇在别家寄宿,他知道家里困难,供他读书不易,同学们每月的伙食费是12元,他只花7元,为的是能给家里省下几块钱。数九寒冬,他舍不得买煤,晚上学习到深夜,冻得手脚发麻,就站起来在屋子里跑上几圈,待稍微暖和点,再坐下来学习,为此,手脚常常冻得又红又肿。

在学习上他从不马虎,一道难题也不放过,终于考入兰州大学,后又考人广州暨南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跨出国门,在美国任中国驻休斯顿领事馆副领事,那一年他才32岁。

郭中昶老人拿出一叠寄自大洋彼岸的照片,照片上那个英气勃勃、神采飞扬的小伙子,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小儿子。在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美国,恐怕无人知晓这个才华横溢事业有成的小伙子,他的根扎在中国北方一个小小的村庄里。

郭维勇是村里至今走得最远的孩子。

让他三尺又何妨

走在小方村干净笔直的土街上,坐在小方村一户户人家温热的土炕上,你感受最突出的就是这里有一股浓烈的“雅气”和“正气”。

从小方村的自然环境来看,这里远离大都市的喧闹,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距这里最近的是20多里地外的一个电厂,这里的井水特别清,也特别甜,从村里走出去的孩子们都说还是家乡的水好喝。更为难得的是这里的人心也很少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和污染。

小方村人大都性情谦和。从村里人的嘴里你绝对听不到脏话、粗话。即使在文革时期,这里的村民也没受到什么影响,依然故我地养猪种地,避开那种你揪我斗的疯狂岁月。

小方村人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农忙的时候坐在田边读,农闲的时候稳稳地坐在家里读,在外结伴打工的男人们,寂寞的时候也大多是以书来排遣,而不去外出闲逛或结伙赌博。

读书对这里的人而言,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享受,小方村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有一种书卷气。读书自然明理,有许多在其它地方令人头痛的难题在这里却可以迎刃而解。

譬如,村民孟昭更与杜秀滨,两家隔墙而居,相处和睦,但在翻建房屋时却因三寸之地闹起了纠纷。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和村长知道后,没有到现场,也没有直接找当事人调解、劝说,而是写了一模一样的条幅送到两家: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孟、杜两家人都识文断字,知道这四句诗的来历,双方感到非常惭愧。一张纸居然平息了一场要命的风波。

婚事和葬礼,对今天中国的农民而言是重大的事,而在小方村却办得很简单。从1988年起,村里就成立了公德协会,成员都是由村里推选出来德高望重的人组成,无论红事、白事均由他们处理。村里谁家的孩子要结婚,大家都去帮忙,婚礼那天,村里的人热热闹闹祝贺一番,吃块喜糖,然后新郎、新娘两家人吃顿团圆饭,也就皆大欢喜。绝不允许谁家大操大办。

村里谁家的老人去世了,都是由村里公德协会的人帮助料理后事,但绝不允许吹鼓乐、扎纸马搞迷信活动,而且全部实行火葬。如果有谁私自违反村规,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离去,再无一人相帮。因为小方村人讲的是厚养薄葬,老人在世的时候子女都要极尽孝道,而老人去世则无需讲究形式。这里的老人都能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所以老人活到八、九十岁在这里极为普遍。在人们惊呼道德滑坡的今天,这里的村民却能够牢牢地固守住传统美德的最后防线。

凡是到过小方村的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女人贤淑善良,这里的男人勤劳宽厚。没有文化不受人敬佩,不尊崇传统美德更无立足之地。

离开小方村的时候,是薄雾将散的清晨,回首望着这个溢满书香的小村,我突然觉得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这里不正是我们千般探寻的净土和世外桃源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