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省城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1996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3211.24元,比1992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2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20.1%,平均每年递增4.7%。城镇居民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生活得到继续改善,消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食品消费质量提高,消费比重下降。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1461.62元,比1992年增长1.01倍,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的51.7%下降到45.5%,下降6.2个百分点。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在外就餐增多。据调查资料,1996年人均在外就餐183.76元,比1992年增长1.8倍。在外用餐的增多,减轻了家务劳动,增加了休闲时间,是城镇居民生活改善的标志之一。
衣着消费向成衣化、高档化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衣着消费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过去那种“一衣多季”的现象已被“一季多衣”所取代,衣着消费时装化、个性化倾向更加明显,中高档服装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目标。1996年人均衣着支出426.47元,比1992年增长1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2年的14.8%下降到13.3%,下降1.5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增加。199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229.59元,比1992年增长95.1%,平均每年递增18.2%,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1996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组合家具43.5套,比1992年增长54.6%;洗衣机90.3台,增长8.4%;电冰箱59.4台,增长39.3%;彩色电视机94.6台,增长19.8%;录放相机12.3台,增长1.1倍;组合音响4.5台,增长1.7倍;空调11.3台,增长7倍;电炊具44.2件,增长1.7倍。交通通讯消费方兴未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现代化交通、通讯设备逐步进入居民消费中。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交通通讯支出167.61元,比1992年增长4.3倍,平均每年递增51.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2年的2.3%上升到5.2%,上升近三个百分点。其中乘车交通费45.24元,比1992年增长2.1倍,平均每年递增33.2%;通讯工具11.23元,增长21倍,平均每年递增1.2倍,邮电费33.49元,增长16.4倍,平均每年递增1倍。截至1996年底,平均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已达34部,比1992年增加14.7部。
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996年底,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11.2平方米,比1992年增长4.6%,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0平方米的户数占66.3%,比1992年增加4个百分点,有69.4%的居民家庭住上了卫生间、厨房等设备配套的单元式住宅。使用管道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占56.4%,增加5.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有了巨大改变。
尽管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但仍有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我省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我省地处内陆腹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慢于全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1992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5.55元,低幅14.5%;199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94元,低幅20.4%,目前这种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高低收入户差距日益扩大,低收入户生活困难。据调查资料,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中10%的最低收入户和10%的最高收入户收入之比(以最低收入户为1)由1992年的1:3.68扩大到1:4.01。由于收入差距拉大,造成部分低收入户生活困难。
应当看到,目前这种收入差距的拉大,并不是由于劳动者的学识能力、身体及努力程度等自身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加上权力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不均等的竞争带来了不均等的收入。少数有权势的单位钻政策的空子,乱发财物,形成行业之间、单位之间收入分配不公,特别是国家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影响社会稳定。
3.企业下岗职工增多。近年来,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下滑,部分职工下岗待岗,这部分人生活相当困难,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省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