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9月13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 为了跨世纪的盛会 凌云厂变迁记 近访王锡爵 土地经不起折腾

当前版:第A5版:北国周末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
05

凌云厂变迁记

文/许荣光

8月15日,借去北戴河疗养的机会,我途中到张飞的故乡——河北涿州,去凌云厂看望分别十七年的同事和朋友们。

离开北京,桑塔纳如离弦的箭,穿越京石高速公路70公里,就来到了涿州松林店。整齐的新建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楼房静谧地座落在公路两旁,艳阳高照,绿树成行,这就是搬迁后的凌云厂。

在厂部小会议室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厂长张忠、党委书记王艺林等朋友们。叙旧谈笑之后,他们陪同我参观了厂生产区、中外合资公司和职工福利社施,在这里新奇取代了我当年离开涞源县贫穷山沟时的凌云厂的一切印象。如今,他们无军品,全靠民品生存了下来,而且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大幅递增,去年经济效益已雄踞兵器工业总公司前十名。

这个厂现有职工2600人,固定资产1.4亿元,占地28万平方米,是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直属的大型二类企业,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汽车零部件专业生产厂家,其辊压、衡压产品为天津夏利、一汽大众、上海桑塔纳、二汽东风卡车等十几个车型配套,年生产能力达40万套;尼龙11输油管、刹车管已占领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凌云机械厂已成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小巨人”,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

守山变特困

凌云厂是兵器工业部1966年始建的专用军工厂之一,当时计划投资3800万,严守“进山、进洞、分散”的原则,选址在太行山深处,南北长14华里,一半生产线安置在山洞里。建厂31年23年亏损,后负债累累,又不知投入多少个3800万。1980年军品国内停止订货,随后,军品生产线撤销,那时一无军品、二无民品、三无发展资金,眼看着机器封存,车间封门。工厂陷入绝境。许多人认为“三三三没指望了,只有散散散”,有的领导干部也想“一去了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2600张嘴却无事可做的“特困户”,上级主管部门也急得挠头。

活着靠志气

面对“等待散伙还是死地求生”两条路的选择,凌云厂职工们展开讨论,激奋中形成了一个共同声音:“我们要靠军工的志气活下去!”

决心变行动,领导先行。党政干部和职工一样拿70%的工资,并带头执行“十不准和增收节支18条”措施。为了找活路,领导成员分几路下山,跑信息、找项目。为节省开支,他们挤汽车、赶火车,晚上蹲火车站过夜,饿了啃大饼,渴了喝凉水。城里人看到他们的狼狈相,曾这样调侃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涞源三线的。”他们和外商谈判,在宾馆充充门面,外国人一走,就去住小旅馆,一不觉小气,二不觉寒酸,为了企业求生存,再苦再累,他们也心甘情愿。

为了生产自救,他们划小核算单位,对各车间实行承包,搞两级开发,分灶吃饭。产品开发,实行“五不”政策:不挑不捡,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厌其杂,不厌其少,抓住什么干什么。从缝纫机用的锁边器、折叠铁锹到儿童玩具、自行车轴、瓶盖,从制钉子、织毛衣、做冰棍到养鸡、养猪、种果树,五花八门,无所不干,真有些饥不择食。

强烈的救生欲望和实事求是的开发策略,不但使凌云人有饭吃、活下来,而且能吃饱,活得旺,同时锻炼了队伍。职工们都说:没有这一步不行,停留在这一步也不行。

发展靠智慧

市场不相信眼泪。凌云人硬是靠创优质产品占领市场重新崛起的。笔者在凌云厂走访时,赶上党的十五大前夕,河北省电视台经济部正在该厂拍摄一组专题报道片,听他们讲,凌云厂能看准自身优势,用好外来优势,创造起点优势,推出优势产品,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就是凌云厂迅速崛起的奥秘。

俗语说,“人穷在智上”智慧是成功的钥匙。凌云人分析了自己的家底:具备比较齐全的冲压、机加及模具制造设备,职工主体适合搞工艺相近的汽车零部件。经过市场调查,汽车零部件是大企业不愿干,小企业干不了的项目,潜在市场巨大。凌云人抓住良机,大上汽车零部件,一举获得成功。现在,他们生产的冲压件和辊压件已达110多种,220多号,满足了国内各主要车型的要求。

1985年8月,凌云厂从设在天津的一个信息网点收集到一个信息,澳大利亚、丹麦的厂商有意投资中国市场,开发尼龙11管材。他们认定这是个外来优势,要抓住不放。当时,兵器工业系统尚无中外合资先例,谈判难度很大,他们找来一本《中外合资企业文件汇编》,边学习,边谈判,经过1年零9个月的努力,中国兵器工业系统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亚大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在凌云厂涿州民品基地正式成立。这个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1993年实现利税1736万元,产品覆盖全国80%的汽车市场。

凌云人用自己智慧架起了腾飞的桥梁,他们树起了更高的目标和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这就是下决心开发高起点产品——等速万向节前驱动轴。这一产品属技术密集型,加工难度相当大,许多大的专业厂家都不敢问津。一个刚刚步入市场的三线军工企业开发这种产品,无疑要冒倾家荡产的风险。对此,凌云人认为,起点优势正因为风险大,敢干的人少,所以一旦成功,它的优势含量也大。固守已有优势,不去创造更大优势,优势必然会丧失。他们说干就干,首先取得了原机电部科技司的支持,组织国内2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设备制造厂家,对29个项目进行攻关。攻关历时5年,每年垮进一大步,1993年11月,他们首家通过省部级鉴定,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1995年,他们又与美国通用汽车德尔福沙基诺有限公司合营,引进德国、意大利的先进设备,生产、销售及开发的汽车等速半轴及相关零件,达到年生产24万套的能力,并迅速走向国际市场。

在三天的走访中,我感受到了凌云厂职工当家做主人的热情与荣耀,在沙基诺凌云驱动轴有限公司人事部,张贴着“进了公司门,就是公司人,心系公司事,壮我公司魂”、“机遇不能坐等,发展只有奋斗”、“当家理财都是主人,按劳分配只看效益”、“您的一言一行都维系着公司的形象”等座右铭。在我接触到的近50名在职职工和退休老职工中,他们对自己的分配收入和生活感到满意。在凌云厂,一个普通在职职工每月工资加奖金少说也有千元左右,好的可拿到一千三四,至于效益极好的个别合资企业。更是不言而喻了。

一个23年亏损的“特困户”企业,一个处境极为艰难,接近待毙的企业,是呼天喊地求救于人,还是拿出军工的志气和智慧自强自立?凌云厂的变迁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和深思:“凌云人能做的,我们何以不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