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04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 执法“割据”警示录 高价择校面面观

当前版:第A5版:北国周末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
05

高价择校面面观

文/孙东 杨小红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读书牵动着家长的心;孩子在哪所学校读书,更牵动着家长的心。特别是在新学期前后,择校则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择校众生相

档案之一:A同学自恃有个县城当官的远房叔叔,对学习满不当回事。眼看初中毕业了,刚够高中录取分数线,谈不上进重点中学的大门。父母觉得脸上无光,夫妇二人带着儿子去找“关系”,得到了一张便条。开学前夕,接到条子的校长尽管眉头皱了几下,但还是“宽容”地收下了,但明确表态,学校规定的择校费8000元少不了!

档案之二:B很幸运,临近开学有近十天,就收到该县唯一的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左邻右舍惊诧不已,平时吊儿郎当的,学习成绩不及格还要补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该学生有一位亲戚是港商,前些年,他带来200万元到这个县合资办厂,还为这个县城首屈一旨的中学捐了款。

档案之三:C同学父亲是某合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年收入不下五万元,母亲开了个不大不小的门市,每月也能进帐二、三千元。可这个宝贝儿子就是不争气,学习成绩连中游水平也不沾边。三年前,小学升初中,分数不够县重点中学的录取线,父母将五千元择校费交给了学校,才使儿子如愿以偿。

一晃三年过去,想不到儿子虽在重点初中班读书,却因中考没有上线而只能到其他普通中学去。要想继续在该校读高中,得按规定向校方交纳择校费1万元。初中读下来了,高中就不能读?父母无奈,又取出了1万元。

孰是孰非任评说

中小学生择校屡禁不止,还在不断升温。似乎家长、学生和校方,各有各的苦衷。为此,笔者分别进行了走访。

学生们的观点是,白鸽子往亮处飞。重点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能够进入这些学校当然是幸事。目前择校必须交纳“择校费”,他们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许可,又够得上择校分数线的择校读书无可非议。因为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相比,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父母要尽父母的职责,花了钱,选好一点的学校,也算对得起孩子。”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干部说,他认为现在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一生中就这么一次机会,错过了可能遗憾一生。另一位则对笔者说:“作为家长谁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眼看着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在重点学校读书,我们不能让人看了难堪。花点钱值得,这也算是一种投资,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对一些经济相对拮据的家庭来说,集资择校犹如雪上加霜,有的家庭不得不借钱,可苦了。”

一些校长们也感头痛。他们说收择校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学生们总希望能进入重点学校就读。大家都在搞关系、走后门,削尖脑壳往重点中小学里钻,但学校的容量有限,学校出于无奈,只得收取“择校费”,以经济杠杆来控制择校生的大量涌入。另一方面,学校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认为学校乱收费,在社会上造成了“只要有钱就能读书,无钱休想进校门”的负面效应。再说如今考核校长的“政绩”一直吊在“升学率”上。择校对普遍中小学校来说尖子生流失,就影响“政绩”;而对于重点学校来说是“政绩”、经济兼得,造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一些社会人士认为:对于那些想进好学校,成绩又只差几分的考生来说,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要好一些。但是,对那些成绩不好,又不努力的学生来说,花大钱择校又有什么意义呢?

“高价择校”的恶果

有关专家认为,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能够起作用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现在,高价择校的父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教学条件这一客观因素上,学生在这样一种片面认识的指导下,必然会养成一种依赖客观条件的心理,压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孩子来说,危害是极大的,甚至会危害他们一生。

高价择校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烙印是:有钱就能买到好学校,好老师,有钱就能买到好的前途!因此,高价择校价值导向,直接扭曲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价择校还将目前社会分配不公因素带到学历竞争中,对那些无钱择校的工薪阶层或农民子弟来说,其心理刺激更大,“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陈腐观念,将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要标本兼治

近几年,择校生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比例呈现逐年增长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京主持召开的京、津、沪制止择校高收费的专题会议,表明了中国正式向“高价择校”开刀。

但是,传媒不断有报道,许多地方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在新学年招生中又有所抬头,突出表现在重点中学对择校生收取的“赞助费”,“行情”看涨,已由去年两三万元增至五六万元,个别学校甚至突破十万元。

要刹住择校高收费歪风,首先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迅速理顺各种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严格执法,按《教育法》办事,小学升初中一律禁止择校招生,把“普九”真正落到实处;三,加大查处力度,凡顶风收费,发现一起严查一起。但要杜绝这一现象,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是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配合。让北京制止择校高收费的警钟,敲醒中国神圣的教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