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燃烧的夕阳
——记西安市二七工房居委会主任陈秀芝
文/李长城
这是一位非凡的女性,更是位令人敬慕的老人。二十年来,她像燃烧的夕阳,默默地释放着自己晚年的光和热,她用平凡而无私的爱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她,就是西铁分局退休职工,现任西安市新城区二七工房居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75岁的陈秀芝老人。
1978年,从事近30年铁路幼教生涯的陈秀芝告别了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从西铁分局北郊铁一托儿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休了。然而,这位曾获得过“全国幼教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等殊荣的老党员一贯乐于助人,并在家属区享有很高的威望。1981年,陈秀芝被大伙推上了居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的岗位,谁知这一干就是15个春秋。而且,她干得是那样有滋有味。
“二七工房”坐落在西安火车站东面的陇海线铁路旁。陈秀芝刚上任时,由于当时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这里的煤灰路年久失修,厕所破烂不堪,垃圾成山,用工人抱怨的话说:“晴天灰土扬,下雨黑泥汤,像个龙须沟,鸡飞狗跳墙”。看着这些景象,陈秀芝的心像撕裂一样难受。二七工房居住的120户人家全是西安机务段的职工家属,这里一代代人把毕生交给了铁路,他们本应生活在良好环境中。陈秀芝决心要改变这里的环境,让“老铁路”安度晚年,让在职职工开好火车……这位连“七品”都够不上的芝麻官给自己制定了把“龙须沟”建成文明新乐园的宏伟蓝图。她挨家挨户搞家访、找党员、抓骨干,很快建立了一支具有凝聚力的战斗集体——二七工房党支部。她先从治理“脏乱差”人手,带领党员,动员子女,自己拉沙石、运水泥。她腿脚不好,就跪在地上,硬是一米米把家属区的泥泞路铺成了水泥路。接着她又拖着患有几十年骨质增生的双腿,一瘸一拐地四处求援,找来清运车,把家属区堆积多年的200多吨垃圾运走,彻底搬掉了久困居民的两座“垃圾山”。
二七工房家属区内曾一度打架、偷盗成风,扰的四邻鸡犬不宁,职工上班不安心,家属在家担惊受怕。陈秀芝就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买了几箱子书籍,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青少年活动站”,由她当政治辅导员,给孩子们讲党史、路史,讲社会公德。有个后进青年在家属区堪称一霸,没有人敢惹。陈秀芝就像亲娘一般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后来,那青年犯罪被劳教3年,家人嫌弃,不愿看望。一天,陈秀芝听说那青年在劳教所病得很重,就把自己家的老母鸡杀了炖好,还买了一大堆书籍和生活用品,到那青年家劝其母亲一起前往劳教所探望。其母亲流着泪对儿子说:“你这不争气的儿子呀,这全是你陈姨带的东西专门看你的!”而陈秀芝则轻轻地抚摸着那青年的头说:“孩子,犯了错误不怕,只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和你娘都欢迎你早点回家。”那青年听后失声痛哭。后来,由于那青年痛改前非,表现突出,被劳教所提前释放。为了防止家属区一些调皮倒蛋、自控能力差的小青年走上邪道,她一个个摸排分析,定期找他们谈心,做思想政治工作。终于使家属区32名失足青年迷途知返,走上正路。其中5人入了党,4人入了团,3人出任了厂长经理,7人当上了车间主任或班组长。
陈秀芝常说:“人活百岁也得走,多做好事留人间”。在家属区,每家的事,她都牵挂在心。过节了,她买好米面、蔬菜给困难职工送到家中;谁家里有人病了,她上门看望,帮着请医生、买药;夫妻吵架,她去掰理;兄弟分家,她去主持;婚丧嫁娶,她也帮着操办;还有申报户口,寻找工作,孩子淘气,孕妇难产,不论大事小事,她都是一往情深地去管去问。
陈秀芝的故事的确太多太多,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是怎么也诉说不完的。她那颗金子般的爱心,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东方女性的精神美德。
如今,被称为昔日“龙须沟”的二七工房,早已变成卫生整洁、管理有序、人人讲文明礼貌,讲社会公德的一方净土。而陈秀芝的名子被人们广为传颂。省上还授予她“文明市民标兵”称号,前不久,她光荣地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全国首届“五好文明家庭标兵”表彰大会,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