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泰王国国文化趣谈
齐连声
国名泰王国。在东南亚中南半岛上。中国《隋书》有赤土国,隋炀帝曾遣常骏通赤土。据考,赤土即今泰国湄南河流域。历史上长期称暹罗。其名最早出现在公元6世纪《毗瑟孥史话》一书。一说出自梵文,含义为黄金,谓古代泰国盛产黄金,故名;一说源于梵文,为棕色之意,指当地居民皮肤之色;另说“暹”(siam)—字出自sham,因缅人向来称呼掸人或暹人为Tsiam,siam便可能由此演变而来;但多数人认为,暹罗一名是由古暹国和罗斛国合并改称而来(各取两古国前一字)。1856年,拉玛四世与英国签订条约时才正式用暹罗之名。1939年改为泰国,又称孟泰。泰语中孟意为国家,而泰则为自由之意,泰国即自由之国。
国都曼谷。自1238年建国后,先后称素可泰、大城、吞武里、曼谷,并以这4名命名过4个朝代的国名。曼谷位于湄南河下游两岸,距河口30公里。在很早以前,这里是沼泽洼地,称为泥海。泰语曼谷为低湿之意(另说是芒果之意)。中国早期译作军贴、共台甫。据传,在18世纪中叶,泰国郑昭王驱退来侵的缅甸军队后,驾车至故都大城府(曼谷),只见宫阙民房成灰烬,下决心重新修复。有一天晚上,梦见前皇告知其勿留此地,郑王乃弃此念。于1767年南下奠都在今曼谷西岸的吞武里府(今为大曼谷的一部分)。1782年,泰王拉玛一世将国都迁至今处,取了一个很长的名字,把许多美好的称号、愿望,如神仙城、幸福城、伟大的城等,都用在国都的名字上,即:“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欧叻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如果将其译成拉丁文,就有142个字母。由于写起来费劲,便习惯上使用前3个字“共台甫”,意为“仙都”或“天使之城”,沿用至今。西方人称其为邦科克,曼谷是华侨所译。当地人称曼谷的并不多。另外,也有说曼谷一词,可能来自孟加拉语,意思为“森林之村”。
国体(政体)君主立宪制。国王为一国之首,有至高无上之权,可任命内阁,行政执行权在总理。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由国王指定,众议员选举产生。
国庆节以国王的生日作为国庆节日,随着国王的更换,而日期变动。
国旗由红、白、蓝三色的五个平行的长方形条组成。上、下两边为红色,中间为蓝色,红与蓝之间为白色。每个红色或白色长方条的宽度为旗宽的1/6,蓝色长方条的宽度为旗宽的1/3。红色代表民族,象征各族人民的力量和献身精神;白色代表宗教,象征纯洁;蓝色代表王室,象征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纯洁的宗教之中。
国徽印度教和佛教中的半人半鸟神灵迦楼罗的形象,俗称大鹏金翅鸟。原为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坐骑,后被佛教吸收过来,成为佛教的守护神之一。传说,迦楼罗有人身、鸟喙、鸟翼和利爪、金色羽毛,腾飞时红光炫目。它力大无穷,能上天人海,常搏击龙蛇为食,是勇敢和胜利的象征。泰国寺庙墙上多有这位守护神的图形或雕像。1910年拉玛六世国王选定它为国徽。在此图案中,它头顶宝塔式金冠,颈、臂、腕和腰部均佩戴金锦,两臂向上、两腿向下弯曲呈孤形,如泰国民族舞蹈中常见的舞姿。翼尾为深红色。强劲的两爪分开。形态虔诚而威猛。
国歌原为皇家颂歌,是1872年,给拉玛五世国王所作的,胡维曾作曲,那里萨拉努瓦德提冯斯亲王作词。1913年拉玛六世国王改词。1934年定为国歌。
国语 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使用人数3500万人,占泰国总人数的85%以上,文字采用泰文字母。少部分人使用越语和马来语。
国币泰铢。1元人民币约合3.3泰铢。
国教佛教。95%以上的泰国人信奉佛教。并且男士成人后,都要过一段僧人生活。
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出生于美国的波士顿。他是朱拉隆功大帝的76个子女之一,是在1950年,其哥哥阿南塔国王遇刺身亡后加冕的。他只有一个王后,与以前的国王是不一样的,这在多妻制的泰国,是令人敬佩的。他除经常到贫民和贫穷偏僻之处访贫问苦外,还亲自关心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视察工作方面。尽管在泰国不少人反对君主体制,但没有人不喜欢当今国王的,因而有着很高的威望。这个国家时常发生军事政变,每次都是他出面干预的,至少有3次阻止了政变军人掌权。
国花睡莲(金莲)。
国树桂树。
国道首都曼谷至各省级首府及主要城市,都通了高速或一级公路,称之为国道。曼谷及附近的国道上时常堵车,当地华裔称塞车。不少人在车上办公,成为曼谷一大“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