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她以心灵拥抱中国人民
尹均生
编者按 时值已故著名美国女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福斯特·斯诺诞辰90周年暨赴陕60周年之际,“斯诺之乡”陕西举办了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先是纪念文集《伟大的女性》由陕西斯诺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海伦生平展览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举行,接着纪念海伦的专题片也在省电视台指出。海伦的亲属及友人一行22人也亲临陕西参加了纪念活动。为了表达对这位伟大女性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海伦,了解海伦,学习海伦,本版特从《伟大的女性》一书中摘编了这篇文章。
海伦·斯诺接近90高龄时,在美国东海岸康涅狄格州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目前,在世界上许多人为追逐金钱而生存的时候,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辞世之时,在国外没有一分钱存款;作为科学家的居里夫人拒绝一切金钱馈赠和任何荣誉勋章,坦然地回归自然;作为一位写了42本著作的作家,海伦·斯诺则更是身无分文,静静地躺在养老院里去世。
海伦·斯诺是世界上最清贫的作家。1940年,她丈夫斯诺因报道皖南事变而被蒋介石驱除出境,她也一同回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一直孤独地住在康州麦迪逊的一幢农舍里,粗茶淡饭,时时以快餐果腹,然而她却一直怀着火一样的激情写作,更可贵的是,她临终时,心中仍装着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1995年5月,87岁的海伦身体非常虚弱,已出现病重迹象,这时,西安的剑华女士前去看望她,海伦急迫地脱口而出:“我知道我不行了,我就等着中国来人,或者是北京,或者是西安。”一个预感自己将辞世的老人,她日思夜念的竟是异国人民!苦苦地恋着她曾经参与“一二·九”运动和帮助丈夫写作《西行漫记》的北京,恋着她化装飞越城墙奔往红区采访的西安,这是一种多么浓重的中国情结!
她躺在床上,面对着中国来的民间使者,她述说着自己的后事,她说,自己写了40多本书,在美国未能出版,她希望这些书(大部分是关于中国的书)都能出版,她坦率地说:“我的书都是珍贵的、有益的,但又是无利可图的。”“我的书主要是写自己在中国的不平常的经历,写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观。我写作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表达一个纯正的美国人的思想感情。”
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风雨故人,中国的外交官和作家、学者经常去拜访她,对她的困厄处境深为同情,多次伸出援助之手,但无论是以政府或个人名义,无论是支付稿费还是关心捐助,海伦一概不予接受。她于1972年访华,卖了一幅挂毯作路费,1978年访华是卖了两幅画作路费。她婉言谢绝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予以“报销”路费的好意。她说:“不论是埃德加·斯诺还是我,从不接受任何政府或集团一分钱,如果接受了,我就失去了读者,我们是独立思考的作者。”
海伦的一生伴随着漫长动荡到20世纪去了,她虽然清贫而孤独,但她是一位按自己的意志而活着的自由人,她曾表白自己的心愿是:“我的一切努力,就是架设未来的桥梁。”她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使她认定“真正的中国人和具有旧清教徒传统的美国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友谊的奥秘性。”所以,1992年,她再次郑重告诉中美两国领导人,“重修美中关系的桥梁,双方必须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自然趋势。”多么希望美国领导人读一读她写的《毛泽东的故乡》和《重返中国》两本书,“了解一下中国作为一个进步的革命国家,在其蓬勃发展的时期所取得的令人震惊的成就。”
海伦传奇的一生,同中国革命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写下了他们的传奇故事,她不无自豪地说:“我是第一个(或第二个)采访毛泽东的外国妇女,也是收到过他亲笔信的唯一外国妇女。”她还是第一个访问韶山冲的美国记者,是第一个写毛泽东故乡的外国作家,为了表达对中国革命和历史的敬意,海伦又于1995年,将她保存的斯诺写作《西行漫记》的打字机、斯诺1939年第二次访问陕北时,边区政府发给的护照和斯诺的其他文稿都无保留的交给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的安危带回中国,作为历史的纪念。这些中国革命极珍贵的文物现陈列在西安八路军纪念馆。
海伦·斯诺是一位才华横溢、极具传奇色彩的美国杰出女性,她与世纪同龄,又是中国伟大变革的见证人,是中国人民忠诚不渝的朋友,她的著作是20世纪亚洲巨变的睿智光华照亮历史的隧道。
一生清贫又灵魂富有,半生孤独而又胸怀博大,个性鲜明而又富有预见,她以生命之躯架设着中美两个伟大民族的友谊之桥,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和发展的长征史中将永远铭刻着海伦·斯诺的功绩。?
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中国人民忠贞不渝的朋友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1997)